在周末的聚会中,一位朋友说:“省钱省钱、台湾人什么不会,最会省钱。大家应该要把心思想着如何赚钱才是。”
毕德欧夫思考了一下回说:“我不觉得省钱有什么错,那至少是手头不宽裕时当下最好的抉择。”或许我不是出生在富裕的家庭,所以对于省钱这件事情,我是持正面的态度。
可怕的资金回流现象
在前两天,我随手发了一则新闻放在币图志粉丝团上,结果让我有点意外,这新闻引起了蛮多人的阅读与分享。
贫穷世袭“枪还没响胜负已定” 19岁户头已有9千万
许多人对于政府公布的经济数据总是抱持着怀疑的态度,认为是过度高估,一般小老百姓哪有这么高的平均薪资,或者是财产。问题应该是出在于「许多低调的有钱人」,许多官二代或者富二代暂且不谈,在过去30年来的台湾经济成长当中,有许多在外经商的台湾人,钱都暂时停泊在海外,累积了20~30年的财富,直到前几年政府调降了遗赠税的税率,并采单一税率10%,同时将遗产税免税额提高至1200万元、赠与税免税额由每年111万元提高至220万元,整个台湾就变了...
可以试着想想,在我们的双亲那一代甚至更早,就有大量台湾人提着皮箱往外跑,谈生意、办厂、不管是中国各地或者东南亚都有台湾人的足迹。
这些人赚了钱却迟迟没有回流台湾,直到遗赠税调降。赚了30年钱的台商不会只是5千万、8千万的金额汇回,几乎都是更夸张的数字在回流,当然也造就了房市的奇特上涨现象。(当你有超过10亿资金,你很难开个几家咖啡店或餐厅来消化,所以就塞进房产中。)
而穷人呢?许多社会上的弱势族群,也包含了离乡背井来到台北打拼的外地人,很容易变成穷忙一族。例如:30岁的年轻人,一个月薪水2万5,但是房租、生活开支扣完,存不到5千元。需要N年不吃不喝才能购买一间房屋。
这样的族群在台北都会区可说是相当的多,当从小就到美国留学又有好的家世背景的朋友,会说出穷人只会忙省钱这番话,其实并不意外。
问题在于:“如果我们不省钱,是要怎么存钱!”除非你比别人还会赚!
富人思考节税、穷人思考存钱
全世界的富人都在思考怎么节税、避税,来保留辛苦一辈子的财产交给下一代。(尤其是亚洲人)所以美国一个肥咖条款就搞的大家哇哇叫。
但穷人难道就不能翻身吗?是的,很难。
应该换个方式说,你如果不当那个「辛苦的第一代」,那你的孩子长大依然会重复着上一代的穷忙,因为「财富是累积的」。
如果你参加高中或大学同学会,看到眼前的两个同学,一个是竹科工程师,年收入150万,一年可存一半。除了一部分存款,没有其他资产。
另一位看起来好像有点内向不多话,或许当个行政助理,领个22K。但是由于他爸妈已经拼下了两间台北市的老公寓,其中一间在大安区还挂在他名下,贷款皆已还完。
你认为后者是不是占尽了资产增加上的优势呢?
这种例子实在太多太多了,如果你是后者,那恭喜你,因为你的上一代已经当了辛苦的第一代,站在这个基础上,你可以作你想做的事情,比较没有立即性的财务压力。
但如果你是前者的话,你要思考的是,如何赚更多的钱,让自己有足够的第一桶金或第二桶金,来营造出好的“资产跳跃环境”,让自己之后靠着正确的投资理财,增加更多的被动收入。这样就能够翻身了吗?似乎还不够...
多数的中产阶级要赚钱+省钱并行
大多数的中产阶级如果领了薪水,常常会想要犒赏自己这一周的辛劳,或者年轻OL想要大肆血拼一番,请记得如果你想要用力的翻身,那你就必须克制比别人更多的物质欲望,要不然过了三、五年,你还是很难存到钱,而你的下一代,依旧没有好的“资产跳跃环境”,那未来M型化加速的社会,你很容易被洗到贫穷的那一端,这很残酷,但这又是必须认真去面对的问题。
而光省钱却没有持续增长自己收入,甚至想要靠股票、期货、选择权、或赌博来捞一把的人,这样是非常危险的,中产阶级这四个字很容易就离你远去...
身边有朋友35岁上下,每天爬山、运动,但是光房租收入就赢过一票拼死拼活的上班族。
也有朋友的爸爸是警察退休,一辈子省吃俭用,一听到儿子要买房成家,立刻将积蓄拿出来买了桃园的透天给儿子。(6年前,现金付清,6XX万)前两天偶然遇到他,他说打算明年8月结婚,但是在工厂当作业员,怕宾客不够多,在工厂中的主管还以为他只是个穷小子,其实他住的透天已经价值1300多万。
典型台湾父亲的爱,不多话,但是对子女的成家立业,总是默默协助,这或许也是台湾人财富传承的的一种表现。
在财富累积的过程中,就象是场马拉松一般,永远不要看轻自己的潜力,即使我们拼了命还无法财务自由,那拼个两代总ok吧!
快速结论
在财富累积的过程中,就象是场马拉松一般,白手起家的故事,越来越困难了,但至少财富累积是公平的,别人累积了三代,我们也可以立志成为第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