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开了微信公众号后,收到很多的提问,很多人求建议。我真心是不会给别人建议,每次有人提问都只能回复自己的经历,就有人建议说你应该把这些普遍性的问题写一写,这次先写职场中的。
我工作快十年了,做了7年多的全职打杂,在这段时间做了大概20多种兼职。我对工作的要求就是“钱多,事少,离家近,心情愉快,发展好。”我对工作的态度就是如果我力不从心或者不愉快,我就努力学习,半年以后,如果还做不好,我就换工作。
▌1、想清楚你工作的目的
大家工作的目的不太一样,有人是为了打发时间,有人是为了实现价值,有人是为了赚钱,有人是为了拥有更多的权利。先想清楚自己想做什么样的工作,如何实现这很重要。
这本质上是逻辑思维的过程,《走出思维的误区》是大众批判性思维入门书,它不像很多学术读物那样充满了拖沓冗长的概念和定义,而是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了一套实用性极强的批判性提问技巧。
如果你以旁观者的角度分析已经发生的事,会发现大多数“成事不足败事有余”都是缺乏思考,如何正确提问,理性分辨以及有条理地论证是一个人能“活明白”的基础。
▌2、无论你的职位是什么,你被如何称赞,你在公司的价值决定你领的钱。
我在做全职打杂的时候,专栏里有个人嘲笑我说“一个打杂的写职场专栏,太可笑了,别在这儿误人子弟了!”我就有点含糊,就问领导我是不是不够优秀,领导可能误会我想涨薪水。
领导说“你的后台权限能看见整个公司的工资表,奖金表,你看看跟你收入相当的人是什么收入水平,然后看看他们给公司带来的业绩,一般员工的收入是他业绩的3%左右,然后想想人家每天的工作时长,你的工作时长,你自己好好想想。就算我给你印副总裁的名片,在你调整工作内容之前,我也只能给你现在的工资水平。”
我看到自己相当于营销副总的收入,工作时长却只有他的一半,直到离职,我都没有再跟领导讨论过这件事。
▌3、让你的领导知道你在做什么
在《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中,亲密关系中的重要技巧就是个人袒露,我们除了跟家人相处,每天至少有8小时是和领导相处的,领导是我们不同程度上的“亲密关系”,而且是与我们收入息息相关的“亲密关系”,所以对于领导的袒露也相当的重要。
我在打杂的时候,经常会收到领导的随机要求,我经常会拒绝,却从不会让领导反感,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适当的“个人袒露”,举个例子,领导跟我说“你打个电话,约一下李董,问他明天有没有空一起喝茶。”我会说“还是您自己打吧!我刚刚问了他,上次新媒体碰头会的答复,再打怕他误会。”领导不但没有因为我的拒绝而生气,反而知道我做了什么。
示弱也是沟通中的一个重要技巧,我牵头负责公司新媒体方面的拓展,就借口最近工作遇到瓶颈,想找领导帮忙而简单介绍了最近的工作和进程。领导知道我做了这么多工作,这么多努力,不但动用了自己的私人人脉帮我,还给几个协同部门的领导发邮件问他们工作进展,大大提高了协同部门对这个项目的重视。
《沟通的艺术》分为“看入人里”、“看出人外”和“看人之间”三个部分。
“看入人里”主要探讨了与沟通者有关的因素,说明了人际关系的本质,强调自我在沟通中的角色,并分析了知觉与情绪在沟通中的重要性。
“看出人外”聚焦于沟通者之外信息的传送与接收,分析了语言的运用和非语言线索的特征,强调了倾听的重要性。
“看人之间”则主要讨论了关系的演变过程,侧重于亲密关系的区辨,提出了增进沟通氛围、处理人际冲突的各种沟通方法。
▌4、把大目标拆分成小目标
拥有一份大有前途的工作,可又怀揣其他的梦想,这时的你究竟该如何选择?
当事业遇到瓶颈、希望寻求突破,可又对充满不确定性的改变心存疑虑时,在这样布满自我危机的十字路口,你又该何去何从?什么才是正确的选择?
《成功心理学:发现工作与生活的意义(修订第5版)》和《做出好决定:理性掌控工作与生活》都把目标作为一个章节单独提出来重点论述,我们的目标会通过无数小决定来实现出来。通过行为学和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实现梦想和意志力没什么关系,所有的目标都是通过行动来实现的。
与其自己空想,不如把大目标分成小目标,行动起来把它实现一下。我当年在办公室看书写书评,看电影写影评的时候也有人说过这是浪费时间。可是现在我辞职换了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他们因为杂志倒闭不得不重新跟年轻人一起竞争。看到那句“有些行业还能坚持,个人却已经破产了。”真是庆幸自己的努力把梦想变成了现实。
来源:人生补习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