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小故事
A和B是公司的老员工,职位都是公司业务经理,只是负责不同的区域。俩人很要好,每次定期回公司开会总是一起吃饭,平时也经常电话沟通和微信聊天。对公司很多事情的态度,经常发声相同并保持一致,如同一个鼻孔呼吸,正好俩人都姓花,同事送她们雅号为“二花”。
到了年底,公司要发年终奖,老总分别与各部门经理作年度沟通。当轮到A时,她一听说年终奖是二万元,很激动。赶忙说:“业绩多没大突破,可是奖金却发那么多,我都不好意思啦。下一年我一定更好地工作,回报公司。”在出门时,老板特意地交待:“奖金薪资是要保密的。”A连忙道:“必须的。”
之后,轮到B。当得知年终奖是二万元时,她感动的当场哭了。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说:“老板对我太好了,这大大超出了预期,其实不用那么多。”当她把钱再往外拿时,被老板拒绝了。临出门,老板同样交待对薪资奖金保密,B也同样表态:放心,绝对保密,对老公也不报实数。
A、B和其它同事一样,拿着年终奖买了礼品,兴高采烈的回家过年了。在火车上,“二花”都发微信给老总,再次对拿到丰厚奖金表示感恩。
假期空闲多,A和B的电话微信就更加密集了。聊来聊去,就聊到年终奖。B就问A:“这次年终奖发了不少,够买年货了吧?”A很警觉:怎么,要套老娘的年终奖。我何不反着来,把你的的先套出来。于是,就骗B说:“本来公司是要给我四万元的,不过我没要那么多,退回了一万元,得了三万元。你是多少?”
B一听就恼火了,叫嚷起来道:“咱们业绩都差不多,都是部门经理,为什么我只得二万元,而你却是三万元?”
A一听对方说是二万元,知道把老底探出来了,为自己的智商叫绝,心里窃喜。
B沉不住气了,电话立即给老板打过去,哭着跟老板说:“公司不公平,凭什么给A三万元,而只给我二万元?”
老板听了之后,很是气愤,问道:“谁跟你说的?”B道:“她自己说的。”并把微信聊天记录截图给老板。
老板质问:“谁让你们问的,不是再三强调让你们保密吗?谁允许你打听别人的。”老板一肚子火,直接跟A打电话,A轻描淡写地来了一句:“不就是跟她开个玩笑吗。”
老板立即决定,各罚了五千元,以示惩戒。
杨老师点评
这是一起关于薪资的闹剧。A和B这对姐妹花,因打听对方薪资误进雷区,落得不愉快,受到重罚。
薪资一般都保密,而人性则往往是越保密越感兴趣。在职场,类似AB“二花”的人还不少。对同事的薪资好奇,想方设法去打听对方薪资,或是拐弯抹角,或是直接探问,或是设计套取等等,不一而足。
一般在国外,大家都很忌讳打听年龄和薪资的,薪资尤为隐私。为什么呢?因为薪资某种意义上讲是身份的符号,它代表着主人的社会价值和地位。如果全部如实报了出来,岂不等于是在众人面前“裸奔”了。而稍有修养的人,又怎能愿意这样尴尬地站在聚光灯下,脱光了让人观看?与其让人尴尬,让自己尴尬,不如不问。
有的人为了照顾你的面子,会报给你一个数字,但这个数字一般都是假的。好面子的可能会多报,不会说真话。有些会少报,因为他可能要藏富,说不定是怕别人来找他借钱呢。不管多报还是少报,都一样,未必是真实的。既然对方报的数目是假的,你再挖空心思去打听,还有什么意义。这不是白费心事吗?再说,职场是个利益场,各有各的打算,心怀鬼胎者大有其人,看似风平浪静,其实暗潮汹涌。你以为的未必就是你以为的。哪怕称兄道弟,姐妹情谊,都是冲着利益,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没那么简单。
即使对方很真诚,给你报的是真数字,也没有多少意义。比你高又如何呢?他会给你加薪资吗?如果比你少了,你会拿自己的给他补上吗?既然他不会给你加,你也不会给他补,这样忙来忙去,比来比去,还影响心情,不是吃饱撑的,做无用功。
来源:杨斌Vo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