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毕业季。今年似乎与往年有些不同,一是毕业生大部分都是90后了,二是今年遭遇最难就业年,三是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但技校生却供不应求。
看到现在略显稚嫩的毕业生,不由得想起自己的年少轻狂时。1995年,我在湖北的一所工科学校毕业,那时还是包分配的,学校要将我的档案调回原籍地,在我一再坚持下,就业办的老师勉强将我的档案暂留在学校,不久我被现在的公司选中。就这样,我通过分配的途径来到了广东省肇庆市,一个我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城市,进入了当时肇庆市唯一的上市公司——星湖科技。
我记得收到学校通知后,我买了一本全国道路交通图集,仔细的找肇庆市的位置,然后很自豪的告诉爸妈,肇庆离广州很近,也就一百来公里,从此妈妈就记得了广州,很久才弄明白我所在的地方其实叫肇庆。
从湖北到广东,我们坐的是当时的普快列车,需要十几个小时才能到广州火车站,再转接近四小时的汽车才到肇庆。刚到肇庆其实挺亲切的,肇庆很小,就像我们老家的县城,路不宽,人不多,除了语言不懂之外,其余的都蛮适应的。
我是到肇庆的当天下午到公司报到的,被分配在公司最早的发祥地——肇庆味精厂,我的工作在谷氨酸提取工段,和我的专业还是非常对口的。我们那时共有三十多名毕业生同时进入公司,大家都挺珍惜自己的工作,平时各忙各的,晚上回到集体宿舍聚在一起,还是很开心的。那时不知道什么叫苦,也不知道什么叫累,我是24小时保持工作状态。当时一个班次八小时,我一般要回宿舍换三四次衣服,一方面是当时没有空调,很多场地甚至连风扇也没有,我汗大所以经常要换;另一方面是我所在的工段大量使用硫酸,经常有些管道有渗漏会弄得衣服有一股酸臭味;再者,宿舍和厂区就隔一条四五米宽的马路,回一趟宿舍也就五分钟。除了正常的上班外,晚上的时间主要是回车间跟踪生产,偶尔也奢侈一下,找三五个同事在露天的排档喝喝啤酒。
那时宿舍没有空调,就买了个小鸿运扇放在床上吹。四个人一间的宿舍,大约二十平米,当时感觉很享受的,也很自豪,因为我们的一线员工住在另一面的平房里,高低床,八人一间,与我们相比我们简直就是“幸福”生活了。
第一个月的工资是100.60元,人事部的领导将工资条和钱用订书机订在一块,我们各自领各自的。我们当时全部按照国家档案工资进行套级,不同的学历工资不同。由于是7月10号报到的,没能领足一个月的工资,我领了工资后奖励了自己一瓶豆奶,当时是七毛钱,剩下的不敢用,全部换成了食堂用的菜票,勉强可以吃二十天。
1995年的时候,就业还不是很难,我们来自农村的70后都有勤劳勇敢的特点,在工作中任劳任怨是毫无疑问的,当时外部也没有太多的诱惑,大家没必要东看看西看看,当时都争着去最有技术含量的车间,当然也最辛苦。我在第一个岗位上一做就是八年,八年时间里,我从一名社会大学的新生,逐渐成长为车间的技术能手,我不仅将谷氨酸生产的工艺全部掌握了,还和同事们一起主持了多项设备改造,将技术水平做到了全国同行第一,在内部管理、成本控制方面也作出了非常了不起的成绩。
对第一份工作的坚持,除了发扬雷锋的“干一行爱一行”的精神外,其实也没想太多,相反在工作中收获了很多乐趣。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时间过得真快,刚参加工作要适应,刚适应了就升为技术员了,在技术员岗位上刚刚有点成绩就做了班长,班长没做多久就拍拖结婚,接着是买房供房,反正好像没时间想跳槽的事。主要的原因其实也包括当时公司处于上升期,福利待遇等各个方面都不错,公司在当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都很好,也就没多想。
现在我还在星湖科技工作,只不过现在从事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了,但由于我有了八年的技术工作经验,在管理工作中会更加贴近生产,也更贴近基层。我负责招聘和培训,因此也就有更多的机会又回到车间,和技术人员、一线工人交流。我和他们很聊得来,有时说着说着培训的事情,也会不自觉的转移到生产问题的讨论上来。我了解基层的技术人员和员工,因此我的人力资源管理也很受他们的喜爱。
在从事招聘的这么多年中,我从博士招聘、博士后引进到普工招收都经历过,确实感觉到人不难找,但合适的人真的很难找到。企业需要的不是高智商的人才,甚至不是高学历的人才,企业也不需要很听话的人,其实企业真实的需求是多面手,是那种动手能力强,沟通能力强,团队精神好的人。
现在的毕业生有一些通病,具体表现为外表很帅但一手字写得很烂,能说会道但文笔很差,壮志凌云却眼高手低,不踏实不自信,工作没计划生活很邋遢,这些毛病让企业很头疼。套用海底捞的一句话:您只需要勤奋,即使您很笨我们也能教会您。
现在的技校生基本上是提前一年预定完了,为什么技校生很抢手呢?除了技校生工资要求低之外,踏实肯干是技校生受企业青睐的重要原因。我国的大学也分三六九等,民办的大专毕业生也是大学生,如果他们还真把自己当成堂堂的天之骄子去找工作,除了特长生之外,企业基本上不会自主去考虑去录用。因此找准市场定位是现在毕业生最关键的一步,放低心态,踏实勤奋是成功的第二步。从现在的社会来看,第一份工作很难成为一个人一辈子的工作,但第一份职业对一个人终生的职业选择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做好第一份工作很关键。
成功的道路是不可复制的,但每个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却是大同小异的。在就业最难的时刻,我们也可以发现就业市场也呈现出马太效应,优秀的毕业生收到的录用通知会很多,每个单位都想要他,同时不优秀的学生却屡屡失败,好多的时候不是社会不公平,而是我们没有在社会上找准自己的定位。
实在不行,进工厂做操作工应该是随时都可以的,我国是制造大国,现在的工厂不缺工程师,但大量的缺一线工人。您是金子,即使是在流水线上工作,您也会做得与众不同,从而脱颖而出。
世上从来没有绝路,只要您心动身行,勇往直前!
第一份工作很难成为一个人一辈子的工作,但第一份职业对一个人终生的职业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要想取得成功,除了要注意细节,努力学习,搞好人际交流之外,还要坚持!
世上从来没有绝路,只要心动身行,勇往直前!
世上从来没有绝路,只要心动身行,勇往直前,才能有更好更远的发展。
世上从来没有绝路,试问还有几个大学愿意从基层开始做起的。
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但技校生却供不应求,中国的教育是怎么呢???还是中国的学生怎么呢???
第一份工作往往决定了以后的大概方向,踏踏实实累积经验才是王道。
赞同从基层做起。。。慢慢来吧,别急了。
个人有一点不赞同,“技校生”抢手。
我觉得并非如此,真正抢手的应该是在某一行业精通有经验的人。有一技之长特点突出的人 才能抢手。
现在的管理基本都是从基层开始。
没有找准自己定位比较糟糕,我觉得找工作的时候就是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对第一份工作的坚持,讲收获更多快乐
确实分析的比较到位,感觉现在往往专长才会在求职的时候更加有利。
现在的行情是大学生一把抓,真正能做事的肯干的人却不多。觉得还是心态和思想的问题。
要想成功,就必须有好的心态,必须勤奋好学。要认清自我,找准自己的位置。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对自己以后的发展方向也是有着深远影响的,所以应当认真对待,求真务实。
的确,就算能力再高为人懒惰没用,现在的年轻人就应该勤奋学习。
很欣赏黄经理在工作中的坚持,回想自己刚刚毕业的那年,对自己的定位也不是特别清楚。很喜欢这句话“世上从来没有绝路,只要您心动身行,勇往直前!”毕业后我们只能去尽快的适应社会,相信如果您是金子在什么岗位都能闪闪发光。
做好第一份工作很关键。是的,目前,我身边的很多同学都是随便找份工作先试试,不行再跳。但我觉得,第一份工作的选择很重要,第一峰做,是你踏出社会的第一步,你是一个社会新人,学习社会上的潜规则、人情世故、专业技能,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