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职称能在多大程度上证明医生的水平?
在国内,医生的职称是靠做科研发文章评出来的,也就是说,一个经验丰富临床实战水平一流的大夫,如果他不做点研究发点文章,他将永远是主治医生,升不了副主任、主任医师。我原来实习的医院,就有一位这样的老师,她是重症呼吸内科的主治医,临床功底极好,管理整个呼吸监护室得心应手了如指掌。对各种重症疾病的判断、治疗都很有一套,可是她还是主治医,因为没有发过文章。不过话说回来,虽然职称和临床水平并没有直接相关性,但是要想在自己的领域内有进一步的造诣,想造福更多的患者,医生进行一定的科研还是很有用的。现在都讲究循证医学,就是基于研究和数据来总结一种疾病或治疗手段的规律/有效性,为临床提供参考。这些研究的领导者,也只能是有临床实践需求的医生。
各种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和水平正相关。并不是说一个高级职称的一定比一个中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水平高,而是说从平均水平来看,高级职称比中级职称高,你遇到专业的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高级职称的人比中级职称的人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更大。医生作为一种专业技术人员,也不会脱离这个规律。
医生职称跟医术的关系,就跟学历跟能力的关系一样,是不能简单画等号的。本朝的一些奇葩职称晋升规定,除了看年限,还要看发表文章,有的地方还规定要下乡半年一年之类,有的人能适应这一套,晋升的就快一点,而不适应的,就晋升得慢一点或者原地踏步,一辈子都是主治,但是医术后者未必不如前者。另外,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里相同职称含金量可不一样,三甲的主任跟社区医院的主任一般来说差别可不小哦。
首先,要明确的是,副教授、教授是教务系统的职称,而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是医务系统的职称,也就是说,每个医生都会经历医务系统的职称,而不一定有教务系统的职称,还有,科室的主任是行政职务,这三者都是独立的。其次,一般来说,在国内体制内,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以及教授都是靠论文发表来评的,而一般情况下,比如有疑难病讨论或会诊时,由副主任、主任医师或科室主任做最后决定。
就从病人选医生这个角度来说,职称基本就是病人选择医生的重要判断依据之一,类似于学历一样,大多人不也觉得人才的优秀程度博士>硕士>本科。在医学知识不可能通用学习以及信息不通畅的情况下,病人没办法去判别自身的病症属于哪一个医学专业,自然没办法在一大堆专家里面挑出适合的。非常不喜欢某些逻辑,看医生的毕业院校及专业,判断医生是否学的正宗。田吉顺老师说对了最重要的,有熟人的情况下千万要注意选临床经验丰富的,手术量就是一个简单依据。切勿来不来就上大专家,大主任。主治医生及副主任医生是医院的主力。
多大程度不好量化,主任医师当然不是必然比副主任医师高明。临床序列的职称,初级职称叫做住院医师,中级职称叫做主治医师,高级职称叫做主任医师。高级职称里又分正高和副高,就是主任医师和副主任医师。教授副教授属于教学序列的职称,另外还有科研序列的职称,比如研究员副研究员之类的。通常医院里就是临床序列职称,但在大学的附属医院中,因为承担了大学的教学任务,所以有的医生也获得了教学序列职称,甚至有人还获得了科研序列职称。如果你只是去看病,别的不用管,就看他的临床水平,那么教授不教授的无所谓,就关注他的临床职称就可以了。那么临床职称多大程度上反应医生水平呢?得看医生职称是怎么升上去的。如今医院里医生职称的晋升,临床水平如何并不重要,最关键的要看你有没有课题,有没有论文,当然,还有一定的人际关系。就算你手术没做过几例,但是论文发表的够凶猛,那么晋升职称总是不成问题的。而那些醉心临床的医生,实在懒得去搞科研,那么你手上的活再漂亮,能晋升到副高已经算不错了。你看微博上的急诊医生于莺,干了十几年还是主治。她辞职后说,不和医院晋升机制玩了,她承认玩不过人家。本来晋升还有年资限制,不过,随着医生学历门槛的提高,年资不是问题了。现在博士毕业,半年可以晋升主治医师,再过五年可以晋升副高。这么说吧,放眼全中国所有医学院,哪个医学院的博士,毕业半年就能胜任临床主治医师工作的?是不是胜任先甭管他,先晋升了职称再说!内科系统也就罢了,理论知识过硬也还说得过去。外科系统可是要动手开刀的,半年时间,能做几例主刀啊?可别以为博士生在学校里都学会了,现在高校博士毕业是有论文门槛的,你文章发不出来怎么毕业,要发文章哪有那么多时间在临床开刀?所以,工作中低学历高年资的主治医师,带着高学历副高开刀的例子可不少见。医院里规定的专家门诊、名医门诊,其实都只是按照职称来排的,如果你的职称还没有晋升好,那么不管你临床水平如何,有些门诊也都没资格看。曾经有位学校领导要来开刀,托院领导帮忙找个水平好的医生,院领导开玩笑的问他,两个医生,一个是正高博士,论文发了很多,所以临床上被分散了一些精力,但是可以看“名医门诊”;另一个是多年的副高硕士,没啥论文,但是整天就泡手术室那种,所以一直没再升上去,平时是没资格看“名医门诊”的,您看打算选哪个呀?临床水平是要靠长时间在临床上摸爬滚打练出来的,而职称的晋升,不过就是为了事业单位体制内的管理,是和待遇挂钩的。以目前国内医生的晋升机制,是很难真实反应医生的临床业务水平的。欧美的经验,没有这样的医生职称,只要你经过了规范化的医生培训,获得了医师资格,那么就可以行医。如果再进一步获得了专业医生的资格(fellowship),那么就是对你在相关领域的肯定。然后,为了保障医生水平,国家组织定期的医生考核,而没有什么正高副高这么复杂。当然了,医生的临床水平确实是有高低的,那么怎么了解医生的临床水平呢?这个确实不好回答。粗略想了下,首先,年资很重要,医学确实是要靠经验的。不过,也不是越老越好,别觉得找了个六十多岁的医生看病就是逮到宝了。很多老年医生医疗观念更新不够,不见得就比年轻医生强多少。所以,我个人觉得最好的医生年龄段应该是在35-50岁,这批少壮派接收新事物能力更强,医疗知识更新及时,同时有经验,有精力,有想法。另外,就外科系统而言,要想找靠谱的医生开刀,最好不要迷信那些职称头衔,而是找个熟悉点儿的本院医生打听打听。而本院医生当中,最好是听听麻醉医生的评价,因为麻醉医生常年驻扎在手术室里,每个医生的手术情况都尽收眼底,自然会有比较。所以,如果麻醉医生们认为手术好的,那么应该就是靠谱的。
回答请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