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需要避免哪些提问方式?
崔永元说过,作为记者你只要真诚别人总会想对你说心里话。一定记住自己是个人,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
1、开放也就是大而全的问题,微信是怎么成为第一大社交软件的?新浪微博是怎么衰落的?阿里巴巴为什么成功?你是怎么一步步把小米做到今天这么大的?这是大到可以写几本书的问题,回答起来只有两种答案:①、笼统的废话(注重用户体验啦,抓住市场需求啦,简单极致的原则啦,巴拉巴拉)②、具体的长篇大论(这事儿得从我们第一次开会说起……(三个小时后)那么到了第二年……)基本上得不到什么干货——除非你设计了一系列非常巧妙的追问,用一个看似不起眼的问题一步步把对方逼到死角。2、偏失你的问题根本问错人了。你问一个民营企业家:今年我们的行业会出台什么新政策对贵公司的业务造成冲击吗?(新政策?人大代表都说不清楚吧)问一个医生:现在雾霾引起的肺癌多吗?(一个需要技术大规模样本调查去解答的问题,根本不是医生的专业范围,更何况癌症的成因本身就很复杂,问医生也是白问)3、肤浅或者叫愚蠢。你对今天的比赛有信心吗?(WTF)你觉得你的创业项目能成功吗?(WTF)你们的商业模式是什么?(网上写了一百遍了你为什么不去搜WTF)能不能讲讲你们创业路上遇到的大坑(真的大坑你要是不点出来我会主动告诉你吗?WTF)4、断档一场采访准备20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巴拉巴拉第二个问题:巴拉巴拉第三个问题:巴拉巴拉……好的问完了。其实你根本没听对方在回答什么吧,只是例行的把问题问完吧,不追问指望有好内容,那你只能被金句狂魔带着走了,永远挖不到什么真正有价值的货。问题的多少根本不是问题,哪怕你只准备了一个问题,要是能一路追下去,也能出来好内容。
一.不要一开始问困难的问题,诸如会使人尴尬、或是需要一定坦诚的问题应该放在后面,先开始可以先从基本信息开始,可以适当地透露自己的个人信息,比如自己这篇稿子的目的,自己从业时间等等,以换的对方的信任。二.尽量多问一些开放式的问题,即不可以用“是”“否”而简单回答一概而过的问题,而是可以让对方讲述自己的观点、背景。制造一种谈话的氛围,而不是单纯你问我答。三.观察对方的反应。并不是所有的采访对象都是百分百坦诚的,有些采访对象可能会欲盖弥彰、在自己不想回答的问题上顾左右而言他、遮掩,甚至是说谎。比如,我的朋友曾遇到过一位采访对象,为了掩饰其离婚这一事实而说假话。但人说假话、遮掩的时候往往也会有相应的眼神、动作,比如是否说话时突然回避开你的眼睛,或是手不知道该放在哪里、做出尴尬的样子?这个时候,可能是你需要问更多细节,从对方的回答中找出可以追问的细节的时候了。四.问题之间应该是有一定逻辑关系,前后递进的。比如不要一个问题在问对方的私人信息,下一个问题突然跳到其政治观点。问题与问题之间应当有一定关系,时间前后、话题相关等等。五.如果是对方很感兴趣的话题,比如她/他说到这个话题显得很有激情,可以进行一定的追问,即使这个话题可能本身与稿子无关。这是可以同采访对象建立信任的手段。六.问,“您刚刚这样说是什么意思?”“我觉得您刚刚好像是在说……是这样的吗?”一方面,这样的阐释性问题可以让对方更进一步阐述她/他的想法;另一方面,如果话题本身具有一定专业性,比如我曾做过煤炭价格的采访,本身我对这个话题了解不多,这种问题可以帮我确定我正确理解了采访对象想要表达的内容。七.如果是手写采访笔记的情况下,采访对象往往会注意你在什么时候记笔记,假如说,采访对象在说一个重要的话题,与你的稿子直接相关,不如放下笔(前提是你也做了采访录音),专注地看着对方眼睛,表示你对这个话题非常感兴趣。八.留出空间。有时候,你问出一个问题后,采访对象仅仅给出一句或是几个词的回答就沉默了。这时,不妨留出三十秒、一分钟的空白时间,不继续问下一个问题,很多时候,采访对象自觉尴尬,往往会主动说话来填补这段空白时间。这是我觉得非常灵验的一招。九.有些问题采访对象拒绝回答,说“不太方便讲”“不想说”。不妨试着把这个问题用不同方式问出来。或者先问几个其他的问题,过一会儿再次提及,“我知道您可能有些顾虑,不过……”十.不要担心问很傻、很基本的问题。有时候恰恰需要装傻,问一些“白痴”问题,摆出虚心求教的样子。采访对象在某一领域或是对某一事情的专业程度会使她/他很多时候相当乐意为行业小白解惑。但这不代表不做功课就采访,也不代表要故意问已经知道答案的问题。十一.这点只对街上随便抓陌生人采访适用,可以先问问题,最后再问对方名字等私人信息,否则对方往往不愿意透露自己名字。我做过一些抓微信支付消费者、迪士尼游客的稿子,往往如果一开始先问对方名字等个人信息,对方就不愿意说了。
1、不要问“是非”问题,而要问开放式问题,勾起采访对象的倾吐欲,从而获得更多的有效信息。比如,采访刚刚结束环球航行的船员,不要问“你现在是不是很激动?”,因为他的回答可能不超过3个字:“嗯,对。”你可以问“整个环球航行下来,你最大的感触是什么?”、“有哪些收获?”等。2、不要一次问很多个问题,采访对象可能只会记住并回答最后一个问题。3、提问时一定要有逻辑性,由浅入深。比如,采访一名青年创业者,问题顺序可如下:“你是如何走上创业之路的?”“在你创业的过程中,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你是如何解决的?”4、问题切忌过于宽泛,提问的点越小、越具体越好。
说下我自己的看法吧,提问的时候擅用短句提问,问题过长或者一连抛出许多问题常常让被提问者不知所措并且回答常常是不完整的,离你的预期差很远。其次,不要老是问“你对···有什么看法”“你这次得奖有什么感受?”这类问题,问的没劲回答者也答腻了。可以用具体的某件小事某个被访者的小动作开始聊起,也许恰恰这就是整篇文章的点睛之处了。第三:在遇到被访者是比较话少的类型时,可以通过自己的一些故事啊经历啊来换取对方的故事,先引起对方的兴趣,再抛出问题往往可以有比较好的效果。
作为新闻学的门外汉,我就知道,当你采访一个人的时候,最高的境界是让别人主动把他们拥有的信息传递给你,而不是让人感觉到无话可说。采访嘛,不在于你问的多少,而在于别人说了多少,信息是否有帮助。采访者尽量要根据受访者来投其所好。当然更高境界,能做到像华莱士一样质死别人是你的本事。但最起码,不要让人觉得问题问的很傻很白痴。
中国的记者,职业精神暂且不说,职业素养,实在是分层明显。政治记者算是能过的去,因为面对的是政治事件,政治人物,采访的措辞有问题,是绝对不被允许的。因此,虽然有时候有套话,显得呆板,可也不会出大问题
作为记者,我采访的时候最头疼的事情就是提问。我以前说过,我不是个合格的记者,因为我没有好奇心和交流欲望,尤其是面对一个陌生人的时候,而这两点恰恰是做记者最应该具备的条件。我早知道做记者该具备这两条我早去干别的去了。每次采访,我几乎都是硬着头皮去完成任务。采访的内容出来,我自己很清楚,满意度也就是及格。虽然我不是个好记者,但我相信我还算个好一点的老师,带实习生,如果他们想将来当记者,我会一点一点把经验告诉他们,让他们注意在采访过程中该注意什么,避免很多媒体记者采访时经常犯的错误。现在的情况是这样,媒体的从业人员素质越来越差,本身做记者不是赚钱的行业(拿红包的除外),所以很多有追求的人在考大学之前就回避了新闻记者这个职业。而且,做记者很多时候需要良心,在一个良心连狗都不想吃的年代,谁愿意做记者呢?即使做了记者,无良又会污染这个行业。从媒体终端看到的结果就是,记者问答式采访变得越来越片汤化、模式化,那些还在学校念书等着走向新闻岗位的学生可能真的就把白纸黑字上的那些糟糕的访谈当成了范文,等他们当了记者,会变得更糟糕。
回答请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