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种语言的母语者与将它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在语言的习得上有哪些不同?
我实话说我觉得环境很重要而且我不太赞成母语不会退化这么一说我觉得先说说怎么定义每门语言的精通程度是比较符合逻辑的母语是你生来会说的并且一直说才行吧第二外语应该作为不是你所在的环境的主语言并且你用的机会不多我自己是在欧洲念书后来进了美国公司一直在欧洲生活没炫耀的意思啊我自己会说四国语言本来应该说我的母语是中文第二外语是英文然后再是另外两种但其实按照精通程度来说我一直觉得我中文比英文差。中文我现在退步到已经不太会说成语了很多谚语成语会打结现在打下这些也最多只能算语法合理会说中文但我经常在跟客户聊天的时候很多词想不起来用中文怎么说或者如何更言简意骇的表达英文是我工作和日常生活的语言…所以我有思维模式了很多时候我的中文日常对话是英文的语法模式的荷兰文和西班牙语(完蛋暴露国家了lol)是我本地语言和真正的小语种日常生活用但完全不精通所以这个绝对符合你说的如果不用绝对会忘记的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语言本质上是一个形式系统。这个形式系统通常包括语音序列和文字符号,特殊情况下还包括手势或其它肢体动作。语言这个形式系统的运行规则我们通常称之为“语法”,一般包括词法和句法。其次,语言不管是习得还是学习,其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1)大脑中概念和知识的积累;(2)语言形式系统及其运行规则的获得;(3)语言和概念的映射。完成这整个过程后,一个人才能自如地使用语言。个人认为,“人类大脑具有语言本能”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实际的情况很可能是,人类大脑的结构和基础配置导致人类婴儿天生具有一些本能,这些本能使得婴儿具有语言习得能力,而并不是人脑有所谓的“语言本能”。这些本能是什么?其信息处理的过程是怎样的?需要从神经科学研究里找答案,因为我不是相关专业人士,目前无法从细节上回答。婴儿对语言的习得和人们对外语的学习,在具体实现过程上是不同的,不同在哪里?我们先来看看婴儿语言习得的情况。我们知道,刚出生的婴儿一般需要大约一年的时间才能说出简单的有具体所指意义的词,这一年期间他们在做什么准备呢?(1)概念和知识的初步积累首先,通过感官,他们在对外界世界的信息进行处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大脑主要在进行模式识别,进而产生了一些初级概念,比如能分辨出不同物体的形状、颜色、声音模式,知道生活中有不同的物件和人。然后,他们在初级概念的基础上积累起初级的知识系统,比如玩具被放开后会掉到地上、大哭能获得妈妈的关注等等。(2)语言形式系统(主要是语音)的习得婴儿能将语音和其它声音区分开来,原因不明。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他们逐渐能识别出某种语言的语音特征,在这个基础上,他们的大脑会基于本能进行无意识的语音规则习得。(3)语言和概念的映射。通过在生活环境中不断地观察、与外界事物互动加上本能的逻辑思考,婴儿终于能将某个特定语音与某个特定概念联系起来。于是,他们说出了第一个有意义的词。比如,他们对着妈妈说出mama,而不是以前自己随便说说的ma-ma-ma。从此,婴儿从理解单个词开始,逐渐理解了句子,然后从中习得语言的句法规则,直到某一天他们会说完整的句子,整个过程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句法规则的习得这么简单而直接?我认为是的。因为语言是一个形式系统,对形式规则的习得说白了,就是婴儿在外界不断对其大脑输入大量语料的情况下,基于某些本能识别出其中的模式并加以运用的结果。儿童在早期不能完整说句子只能蹦词儿并不意味着他们不理解概念和语境,只是他们还没习得具体的句法规则。至于语言习得的关键期,也许和大脑发育过程中的某个关键点相关,具体细节我不了解。
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主要有下面几个差别:1)只要智商正常,儿童都能习得母语,但是只有一小部分学习者能成功习得第二语言。2)第一语言会对第二语言的习得产生正面或者负面影响,专业术语叫正迁移和负迁移。3)习得环境不同,母语者每天都能接触大量的使用机会,但是二语者的机会有限。4)学习动力和情感状态不同,母语者学会母语是基本生存需要,而二语者动机没有那么强烈。5)探究其原因,可能与认知方式有一定关系。只有5%的二语习得者成功习得二语,因为他们运用的是潜在的语言机制,而95%的二语习得者运用的是潜在的心理机制。
恰巧我正在自学英语,在这个过程中我大量的看了有关语言学的相关文章。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讲,我们在习得第二语言的时候分两个最为关键的年龄段,儿童期(1—13岁)跟成年期(13岁以上)。在儿童期这个过程当中是学习语言的最佳年龄段,这个时候的第二语言存储跟母语的存储区域是重叠的。13岁以上习得的第二语言存储区域跟母语的存储区域就不同了。还有像你母亲她们那个年代在学习语言的时候都是应试教育的那套,完全靠强记忆,用母语翻译性理解英语,而非真正的英语思维,所导致了多年不用就忘记了。就是这个道理。
对于第一语言来说,通过长达十几年的学习,我们就已经熟练掌握了听说读写各项能力。从神经机制来说,我们学习第一语言的语音时,我们的大脑对所有的语音都很敏感,因此在口语的学习上占据极大优势(主要原因是这个时候我们没有对任何语音形成神经通路,就像一张白纸,画画比较容易)。在句法、语义层面,我们从最初的单字句(比如,一岁多点的小孩子,想喝牛奶,却只会说,“奶”,其实表达的意思是“我要喝牛奶”,这叫单字句)到4岁左右进入多字句的过程,我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练习机会和关注,因此我们语言的使用、进展是非常快的(虽然花了4年才学会说稍复杂一点的话,但是小孩子学习的效率不能简单地和大人比,大人已经用几十年的时间建立了完整的学习系统)。再到儿童进入学龄阶段,这个时候我们又在学习接触大量的读写训练,并且这种训练一直持续到我们成年为止。这是典型的母语学习者的学习过程。随后我们会再对比一下二语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不过这里我们先简单地谈一谈关键期假说,然后再转入神经机制的讨论。虽然关键期假说在二语习得、外语教学方面引起了很多关注和讨论,但是事实上这个假说在很多方面还是有争议的。首先我们来介绍一下关键期假说。Johnson和Newport(1989)找了一帮华人移民和韩国人移民,这些人在美国呆的时间一样长,只是各自到底美国的时间不一样。然后这两个研究者让他们判断病句。他们发现16岁之前到达美国的移民表现得比16岁后到达的要好。而在3-7岁到达的移民,和同年龄的美国人没什么区别。但因此Johnson两人提出一个假说,认为语言学习有一个关键期。但是这个研究也存在争议。比如Bialystok和Hakuta(1994;Bialystoc,2001)就指出,年轻的移民表现更好,未必是因为他们学习能力更强,反而是因为他们母语基础太差。那些年龄大的学习者,他们对母语的掌握程度比较好,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他们的二语学习。我们还可以再结合另一个研究看看。Hoefnagel-Hohle(1978)找了一些美国家庭,这些家庭都搬到荷兰,居住了一年左右,并且还在学习荷兰语。他们发现,在最初阶段,从语言掌握情况来看,青少年表现最好,家长其次,儿童最差。然后随着时间推移,家长遇到瓶颈,而孩子们渐渐赶上,然后超越家长。因此,Bialystok和Hakuta说,“成年人和孩子学习新语言的情况是类似的,两者都像摇摇晃晃的鸭子走路,唯一的区别是,成年人走得不如孩子远。”总的来说,关键期假说并不是十分可靠的假说。这也意味着母语的学习和第二语言的学习,在神经机制上很可能没有本质的区别。我们再看二语学习者。拿国内非英语专业者为例,我们在正常的教育体系之下学习了十几年,那么我们的学习过程是怎么样的?我们的英语学习基本上以单词的识记、英语文章的阅读为主,在口语的训练上是非常少的。更关键的是,我们虽然有大量的输入,但是我们输出却非常少。我们没有多少机会说口语,也没有多少机会用英语写作,更别说用英语来思考。因此,国内大多数人的英语水平其实是非常低的。再看题主的母亲,虽然她年轻的时候是英语专业,但这也很难代表她的真实英语水平到底有多高(这里没有任何恶意)。单拿我们现在的很多英语专业学生来看,比如我的一些同学,他们的水平也非常差,连正常的交流都有困难。而题主的母亲在学习英语的时候,一方面中学阶段的基础教育水平不够,另一方面也没有很好的学习条件,比如外教、学校周边的外国人、外语书籍、随时随地可以获得的英语听说读写资料。可以说,其实这个题目里提到的“第二语言学习者”都是低水平的二语学习者。现在,我们转入神经机制的讨论。在过去,我们并不认为某一技能的习得,与大脑生理机制会有直接联系。但是随着脑科学的发展,我们越来越知道,任何知识、技能的掌握,在大脑里都会有对应的变化。语言也是同样的。我们先看看语言的生理机制。我们的大脑中负责语言的部位主要有四个,分别是表达中枢(布洛卡区)、感受中枢(韦尼克区)、阅读中枢(角回)和书写中枢(爱克斯纳区)等,以及其他部位的共同合作。就像电脑一样,不管是采用哪种系统,都是遵循最基本的规律:输入—处理---输出。这条简单的公式不仅适用于第一语言,也适用于第二语言、第三语言等等(假如我们有能力学这么多语言)。我们的大脑和计算机的不同点在于,电脑不会因为总使用某种功能而得到强化,但是我们的大脑会随着某种功能的使用而得到强化。反之,我们的某种功能如果长时间不使用,我们大脑这种功能对应的生理基础也会弱化。对于母语使用者来说,他们通过长期的、大量的练习,四个语言中枢会形成连结,反应的速度越来越快,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强大的神经语言通路。而对于二语学习者来说,他们的神经网络通路并不完整,就像粗糙的电路系统一样,搞不好还有很多线搭错,因此反应速度慢、容易出错,也容易被破坏掉。(此外,二语学习者在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在整个神经网络通路的运作上也会有区别。像我们大多数人都是:输入-处理-检查-输出。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写英语作文、说口语的时候速度比较慢的原因。当然,如果水平够高,“检查”这一环节应该会和“处理”融合。)即使是母语使用者,如果长期不使用,这个系统也会逐渐退化。比如说,大块头有智慧里那个逃到山里面的杀人犯,十年没和其他人接触,说话就非常困难。我们国内的二语学习者以及题主的母亲,大致都属于第二语言的神经网络通路并不完善的人,因此很容易退化。
回答请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