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这个职业在中国的生存状况是怎样的?
1、成为一个有市场价值的编剧会比成为一个好编剧容易回答。所以“好”具体指的是什么?太主观啦,没法回答。但是我个人的定位里,好编剧应该是先做人,然后认真写戏,不厌其烦修改,敢于开口要钱,直到有一天,有那么一个机会,遇到那么一个制片人,尊重你所有的创意和故事设想。2、个人非常喜欢保罗·哈吉斯、伍迪艾伦,国内的话,非常喜欢徐冰老师、严歌苓老师、姜文老师3、实在说,除了几大知名艺术院校,其他学校的戏文基本属于混文凭。编剧的前景,更多问的是你的手艺和运气,四年专业的学习会让你有人脉进入圈子、有比别人更多的机会接触到活,但到底还是看个人,毕竟戏文毕业的一大半坚持不了当编剧,社会大学里出来的也未必不如受专业训练的学生会讲故事,都各有优势和缺失吧。
刚入行的编剧都不免当「枪手」,抱着「赚不到钱就攒攒经验」的想法,给中国影视行业输送了不少年轻新鲜血液。一集几百上千的收入勉强维持着地下室的房租和三顿简餐,但对于大多数编剧新人,这些所谓苦难都是必须经历的,甚至是他们创作的灵感和源泉。没有被老鼠啃过手脚,没有被房东扔过铺盖儿,谈何艺术创作?是这样一个集体无意识的团体,是这样一群执拗单纯的纯粹理想主义战士撑起了中国当代影视剧的大半边天。金字塔底座的层层白骨由他们心甘情愿的堆砌,用汗水甚至血水将顶端的人一辈子爱的供养。这样的队伍虽不敢断言是否会逐渐壮大,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一直保持着稳健的姿态。
中国编剧圈机制不健全,权益无保障的情况人尽皆知,既没有完善的编剧工会体制保护文字工作者的创意,版权和收益,也没有一系列健全的行规,划分业务范围。这种家庭式小作坊式的工作就像各家勤勤恳恳地耕耘着面前的一亩三分地,唯唯诺诺地遵守着和导演、演员之间「不成文的行业规则」。
一所好的大学对编剧的前景有多重要这个问题的实质是:从回报看付出。在我的观念里,没有那种稳赚不赔的股票,除非你有内幕消息,但是也有可能有光大。所以,我以为,要是真想去做这个行业的话。永远有路走,就看你想不想的出来。当然,戏文专业的优势:帮助你读书,有老师教给你写作的规律,要是想就业,有师哥师姐能帮你。当然,也得看是哪个学校的戏文专业。谁让我朝只有两大基地:帝都和魔都。
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兴趣。说白了就是:愿意写,还有,为了自己的作品,心甘情愿在这个肮脏不堪的地方混下去,一直写。有了这个兴趣之后,大量的观摩艺术作品、随时随地的收集素材,、训练文笔等等就会自然而然的变成生活的一部分。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会带着你向好的编剧这条路上迈进的。以上是宏观的。往下说点,微观上的事情。也就是,一个好编剧都会干什么。“多读书不一定是好编剧,但是好编剧一定都爱读书。”我个人的一点的想法。听听古典音乐。极其有益。有益的地方在于结构和节奏。编剧懂表演。什么叫做懂表演呢?请参考曹禺和莫里哀的例子。当然,那样是最好的情况。最简单的例子:编剧写出来的词不拗口,能清楚直白的表明意思。写得好看的:外国有书斋剧、中国有昆曲。“通透”——这是某个老师说出来的一个词,说这样的人有可以做好编剧的潜质。那何为“通透”呢?说实话,身为年轻人的我,还没能参透。需要老灯、老炮们解释了。在我的臆测中:应该是对人心的理解。俗话说:看见别人拉屎,能看见他的牙的赶脚吧。
其实我觉得我没什么资格回答这个问题。写电视剧的,2011年底才入行,还在学习阶段,算是完全的新手吧?所以没法回答怎么成为好编剧,自己还在踩石头呢。我估计是写得好,会合理利用资源,会替自己争取利益?这估计大家都知道。我以前几份工作都是研发生产销售型企业,大型OEM,所以我看待剧本就是产品,老板要什么就給什么,理解老板的需求,再衡量市场的需求,最后想办法加进自己的审美喜好让它尽量好看点自己心里好受点——如果可能的话。很多人抱怨国产剧难看,我也觉得难看虽然我从来不看;但是如果市场反应证明这样的剧本可以做,那就OK。一个低端市场没有必要提供高端产品。这样的想法能成就一个好编剧么?我也说不好,但是尊重投资人的意愿,不预设艺术追求是我给自己定的一个标准。要不要培育好的市场?这个问题我回答不了。我非常赞成商业化,现在的问题就是商业化程度太低渠道管制。广电管着,没法子。剧本策划会的时候总有纯洁的少女说受不了女主角变心等等,基本原则就是主角一辈子只能操一个人,这种价值观怎么改变?还是我该承认我中华电视剧就像任何一个政府一样应该有某种程度的观念滞后——我只能做到在台词上在性格设置上赋予人物一些格格不入的东西。这是我给自己定的好编剧标准,以及,抓紧可能的时机宣传女权。如果可能的话,别让我写母慈子孝的东西了,我特别不理解的孝道偏偏还能写好,这真是莫大讽刺。要从写作角度来说的话,我觉得就是有虚构能力,有自恋冲动吧;写作这个事情不自恋的话搞不下去。大学旷了四年课,毕业后干的也一直跟文字没半点关系,所以大学有多大帮助,真要我说的话,我觉得没有很大关系。我做HR做了五六年,感触就是除了专业人士其他人不必在乎啥专业,主要看学习能力。如果一个人真的只能干文字这一行,千回百转多半还会拐回来,运气太差或者太好除外。当然,科班出身的编剧在人际关系上,剧本这个文体的写作技巧上一定是有优势的,这个也是本人现在艳羡不已的东西......生存状况嘛,穷了穷死,阔了还是不错的,但是所有事务都要自己争取。不过话说回来,人选择编剧写作或者音乐等等这种职业,也就是差不多接受了“你的生活稳定将很难有保障你必须做一个bitch”这个东西。在上海跟一个很棒的爵士女歌手聊天,那个黑美人讲她怎么跟自己的经理人斗智斗勇,包括住什么规格酒店这种事,搁以前我会觉得靠你们娱乐圈就是麻烦,现在我很理解。
回答请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