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金融从业者什么时候会饱和?
市场化推行过程中精英人才永远供不应求,金融行业饱和的低端、非金融资深背景普通人才,而金融(银行、保险、证券)中高级人才还是蛮缺的,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端金融人才奇缺
金融的从业者会洗牌,但这个洗牌什么时候到来取决于政策的开放程度。因为这是一个很看重relationship和network的行业,不是谁家小孩都可以做的(此处指buy-side,sell-side另说,但这是中国,所以也估计差不多)。换句话说,以后中国的金融需要的人是有能力拿到deal的人,有能力带来收入的人(此能力不仅仅指个人能力,说考高分进北清的滚粗)其实单独把金融分割出来谈真的不靠谱。要金融行业真正完善的发展,一个能保证合约执行的完整的法律体系是前提条件。而且没有稳定的实体经济,金融也会一碰就倒。还有,金融要发展,社会的贫富分化得到一定水平,而且富的人还要不土,不只是把钱存在银行里吃利息
其一,我国目前资产管理规模仍然不足,有很大发展空间,规模的增长相应需要从业人员的增加。目前我国不论是各项资产管理规模抑或与GDP占比均在全球排不上号。以基金管理规模为例,2012年我国基金管理规模居世界第10位,全球占比1.6%,基金资产规模与GDP之比为5.5%。作为对比,美国基金资产规模与GDP之比为80%,同为金砖四国的巴西比率为45%。其二,中国在从间接融资体系向直接融资体系转变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从业人员。欧美等发达国家以直接融资体系为主,因此投资人面对的产品种类繁多,需要专业的投资顾问团队;我国目前还是以间接融资体系为主,可供选择的金融产品少,大量的资金沉淀在银行中,因此对投资顾问的要求少,需求也少。在中国,大家有多少人是会去购买各种金融产品?恐怕绝大多数还是直接把钱存在银行中。拿数据说话,2012年我国基金持有人占总人口比例未超过5%,美国则达到46%。目前中国的金融业,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可以发展的空间都太大了。有兴趣的可以搜一搜,证监会今年召开了会议,提出的未来行业十年规划是”十年十倍“。自己可以测算一下,如果能够达到监管部门希望的水平,到2023年,金融机构无论是资产管理规模、产品数量、从业人员数量约达到目前的十倍水平,这大概需要补充多少金融从业人员?可以想见,十年内金融从业人员不仅不会饱和,相反还会大大增加需求。但是要提醒的是,对金融从业人员的巨大需求并不意味着从业门槛的降低。想要加入这个行业,还是先好好提升自己的技能,打铁还需自身硬。
强烈反对现在排名第一的答案,以及绝大多数的答案反对的原因很简单,只谈需求不谈供给的都是耍流氓饱和是一个很模糊的词,我对饱和的指标是:“当从业人员普遍获得与其努力不相称的薪酬回报时,说明行业达到了饱和。”根据上述定义答案是,中低端金融从业者(包括资产管理)严重饱和,高端金融从业者缺口很大。简而言之,结构性饱和。对于金融行业的三大块(银行、证券、保险)分开讨论。首先,讨论中低端金融从业者。即应届毕业生,以及职业生涯前两年的新人。首先是学生时代的付出:金融、经济类专业向来是最难考的专业之一,无论高考还是考研。2007年复旦金融考研曾创造过1400+报考,录取10+的的记录。后面几年复旦金融录取比例通常在1%-2%之间。银行:(1)分支行:以上海为例,从07年到14年,上海的四大行分行、支行校招面试者档次经历了一个“壮观“的上升,即二流本科——一流本科或二流硕士——一流硕士——复旦交大硕士。2012届复旦经济学院、管理学院,上海交大安泰经管学院入职四大行上海分行的,第一年月工资约在5k左右。(2)总行:从工资看,没有饱和,校招普遍能上8k,1w以上的也不少。但是从校招录取比例来看,也有饱和的迹象。证券:(1)营业部职位不用说了,一般一开始5k以下,不到好的营业部,活累钱少赔笑脸是要有长期的心理准备的。(2)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证券公司总部职位(我就在这一行):链接”券商资管的微博“是招商证券校招名单,大多数岗位招聘计划在个位数。招商证券总部职位,最后录取的以北大清华复旦交大硕博士、海外TOP高校硕博士、关系户三类人为主,第一年年薪税前5万(没有考虑试用期打八折的部分)。当然这属于偏低的,但是超过8k的只有少数数的出来的几家。(3)工作强度:对于证券公司总部,前台职位,有约一半是没有假期的。以自己为例,从7月份跳槽至券商总部,到11月份,总共休息了4天(其中中秋休息1天,国庆休息1天,国庆后一个双休日请事假休息2天)。当然双休日和节假日略轻松一点,每天工作6-8个小时就行。平常每天工作10-14小时。保险:不太了解,分支机构的拉保险的是绝对的过剩。总部曾经被炒得火热的精算师,听说初始月薪5-7k,这点不太权威,但可以保证不算高薪职位。结论:中低端金融从业者已经严重过剩,尤其与在学校里面同样热门的计算机专业相比,饱和和稀缺一目了然。7.高端金融从业者:银行:不太了解,但是据说大城市分支行客户经理做到第五年,上30万不算难,上50万也不是很罕见。证券:(1)营业部:除了少数营业部,后期收入不会有质变。(2)总部:保荐代表人:还是以招商证券为例,前段时间圈子传的很火的保代降薪,是把保代津贴从5w/月降到了2w/月。但这个不是因为饱和,而是因为IPO停了一年。如今IPO重启,保代将重回金领。保代津贴不是工资,是工资之外的。各个券商的保代工资结构包括:工资+津贴+项目提成,通常工资+津贴年入80W以上,项目提成看项目类型与大小,通常IPO项目提成500w以上,特大项目几千万,并购项目提成不太了解,好像是百万级别。工作强度挺低的,在非冲刺阶段朝九晚五。新财富研究员:新财富第一的研究员通常年薪300w左右,部分冷门行业偏少一些。工作强度依然较高,但是比新人略轻松。基金经理:说实在的不是特别了解,但是大基金的基金经理在一般的年景超100w是绝对的。保险:不好意思,不太了解,但从职位热门程度来看,应该不会比上面的高。结论:高端金融人才处于严重稀缺状态。8.什么时候会饱和(楼主问题):除了保代,其它的高端人才恐怕永远不会饱和。第一当然是因为需求一直在往上走,因为监管放松,公民收入上升等等,这些其它答案说的比较详细,也很认可。第二是因为金融业的特性就决定了两点:金融是实业的命脉,企业的金融决策,对企业的影响都是以乘法,不像实业是加法。所以注定有较高的产业回报。金融业的行业特点,决定了金融业的从业人员必然是少数人员把握战略、销售等核心环节,多数人员负责执行。核心环节决定了公司绝大多数的利润。执行环节技术含量极低(金工除外),差不多都是大专生就可以干(计算机的工资高,很重要的就是执行环节的活儿真的需要本科甚至硕士)。当然保代是高端人才中的一个另类,考出了保代考试就可以做准保,等到项目就是保代。而考试在中国真不算什么有效门槛。9.也正是因为如此,依然会有很多年轻人憧憬着这一行,忍受着全年无休的加班强度,与勉强温饱的工资水平,只是为了能有一天化茧成蝶,凭借智慧,在这个金钱永不眠的巨大竞技场中,走到高处,走出自己的一片天。
回答请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