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建筑行业人才过剩但17年设计院出现劳动力短缺的矛盾现象?
1.总的来说目前设计行业矛盾比较集中,设计院既有自身的问题又不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只是个合法的出图工具和承担责任的背锅侠。2.外部环境设计收费标准十几年不调整,房价都涨了几倍了。3.设计师劳动强度大待遇低,职业价值无从体现,全面沦为画图工具。4.地产设计部挖走了大量有经验的设计师,待遇发展、眼界平台各方面优于设计院,而且成为设计院的重要补充。甲方设计师把控产品、对接市场、研究发展趋势,而设计院还停留在甲方下令,画图交图、收设计费的老套路上。服务意识差,眼界狭窄。5.很多设计师还认为画完图就交差了,至于如何建造过程把控完全不重视。地产设计部承担大量二次设计审核、设计优化、效果把控、错漏碰缺修改的工作。设计院的重要性只体现在盖章验收走过场。6.未来趋势必然是注册制改革,个人品牌及团队合作发展模式的兴起,建筑师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综合素质要求更高。而设计院终将解体!
设计院出现劳动力短缺是必然的,也是大趋势。因为设计院与设计师之间有两方面对立的矛盾。物质利益矛盾:一个建筑项目做下来,永远都是一大半分给不用画图的人(包括高管、老板)。底层做实事的人(包括项目负责人、底层建筑师)永远拿着靠主动或被动的挥霍着健康熬夜加班换来的微薄的血汗钱。首先这很不正常或者说很不合理,这在70后、80后那里可能不算什么问题,毕竟这批人家里七成以上还是很一般的。更何况现在他们基本都有房贷,车贷,甚至子女读书升学的经济压力,因而他们更能扛,更耐操。而随着时间向前走,90后会慢慢成为设计院的骨干,他们这些人家里七成以上还算不错,没有家庭负担,没有太大的经济压力,一人吃饱全家不饿。那他们当然想慢慢找,争取找个待遇好的,大不了换个行业,一样能养活自己。为什么要去你设计院拿着两三千的工资,还得熬夜拼死拼活??精神自由矛盾:建筑师必须有自己一整套的思维体系,有独立的价值观,更不能人云亦云。这个职业属性就早已决定了独立做设计是他们归宿。可设计院哪能这样搞?设计院是要挣钱的,它是要先挣到钱再谈理想(虽然有时连理想都不谈)。不可能随随便便让每个人都来做独立做设计,都做方案可是要额外花钱的(人手配置、效果图等)。这些,也就导致了设计院里只有少部分建筑师有机会做设计。大部分人都只是设计院里的一颗螺丝钉,可现如今早就不是人人都满足于做螺丝钉的年代了。现在都想实现人生的理想,进而标榜自我,活出与众不同。而这一点,90后身上尤为突出。个人观点:大部分设计院最终都会解体,走进历史。因为它跟不上移动互联的时代,已经属于落后的产业。
看到这问题仔细想了下,还确实如此,我所在市的设计院最近招聘需求明显增强,地产商也难找到合适的员工。于是多思考了一点,分三个层面来答一下:一、为啥会短期缺劳动力二、新常态下设计院的发展方向三、一线苦逼设计师如何在设计院突围一、为啥会短期缺劳动力从15年开始行业逐渐进入寒冬,这两年大家也都是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对于一线城市冲击特别大,经常会听到留在一线的同学们抱怨,减薪、裁员的消息不绝于耳,今年以来倒是鲜少听见了,可能行业真是慢慢回暖了,我所在的部门最近大家也是各种忙,实习生已经招了4个了。为啥短期缺少劳动力,这总结起来也无非以下几个原因,也顺便吐槽一下设计院目前存在的各种弊端。1、行业进入寒冬,业务量急剧下降,为了活下去设计院只能饮鸩止渴,毫无底线的压低价格,以前住宅四五十一平米的做,到后来一平米十几块的都有人接,还是包括建筑方案,随之而来的是各种跪舔式服务,以求在恶劣的市场环境中活下去,领导管理层的收入你还得保证啊,于是乎我们这些奋斗在一线的设计人员可就苦了,累死累活跪舔甲方不说,荷包也是干瘪的欲哭无泪,在看不到上升通道的情况下谁还有心思继续苦逼下去?所以一些底层的设计绘图人员忍受不了辞职也就不奇怪了,这不,前段时间就有个同事辞职当厨子去了。2、别说底层的设计制图人员了,中层的专负中级职称的有的也熬不住,各种跪舔服务实在让人心力憔悴,于是和地产公司一眉来眼去就去了甲方开拓另一段征程。倒是高层的这些领导老总们受影响比较小,毕竟设计院还是要靠这些人撑着的,这些人走了可真就垮了。3、一方面中低层设计院人员流失,一方面又收紧了招聘的渠道,这不一开春慢慢春暖花开了,供给就跟不上了,你总不能指望着老总高工们画图吧,毕竟他们连CAD都不熟了不是,这可不就出现用工荒了么。4、不得不吐槽一下设计院的分配制度了,设计费从上到下层层扒皮,奋斗在一线的设计人员永远是最苦逼的,上上下下养活着一大帮子人。去年做了个节能改造的项目,设计合同25w,大概半个月做完,最后发到设计人员手上的也就3w,其它就这么层层扒掉了,就这还是因为所里直接接的项目,设备专业老总做设总,所以才分的多些,要不然有个1w都烧高香,所以有时候想想也是不平衡,一个项目就已经为公司赚回本了,可辛苦一年发的还没这一个项目的合同额多,当然公司运营需要各种成本,但分配制度不公是底层设计师共同心声。5、甲方觉得设计方水平差,提供的服务不值那么多,各种压缩设计周期,随意修改方案;设计院觉得给那么点钱我凭什么给你提供尽心尽力的服务,于是图纸各种小问题,后期服务各种不配合,如此这般形成了恶性循环,双方都是输家,其实设计费在整个建筑项目投资中真的是占很小的比例,如果认真优化方案,提供好的现场服务,这钱甲方早赚回来了,只可惜双方都不信任所以只好恶性循环,就跟BIM的推广一样,一方觉得你做不出能真正指导设计施工的BIM模型,我凭什么买单,一方觉得你都不掏钱还想让我费这么大劲建模型,所以BIM推广了这么久还是雷声大雨点小。二、新常态下设计院的发展方向真是装逼到家了,还扯个新常态,也是没SEI了。不过有时候想想,这呼呼啦啦的转行潮也不见得是件坏事,这个行业这么多问题,也是该洗洗牌了,高潮之后回归平常才是新常态吧,倒是可以畅想一下未来设计院的发展方向,也给千千万万留下来的人一点希望嘛。1、未来的设计院应该是往两个极端发展,全国性和区域性大院携技术和资本优势继续巩固优势,毕竟一些大型项目只有这些巨头们才啃的下,拿轨道交通的设计来说,除了那几个数得上的巨头,一条地铁线路的总体设计谁能啃的下呢,再加上设计总承包的模式越来越流行,政府也是大力推广,无形之中中小型设计院就被直接PK掉了,连竞争的机会都没有。另一个极端就是专业化的公司越来越多,大家找到自己的细分市场深耕下去,比大比强干不过别人,在细分市场上做到顶尖照样吃香的喝辣的,前段时间出台的设计事务所准入制度就是鼓励这种专业化的设计公司发展,说不定那天找到自己的细分市场我也去注册一个。2、强化设计师执业注册制度,注册师承担项目风险,加强设计师在设计院中的地位,提高设计师的个人品牌,其实这也是住建部的意思,只是阻力有点大啊,到现在设备专业的三个注册还没实行盖章制度呢,我那个注册章拿回来就没显过身手,也是寂寞啊。现在设计院项目一般掌握在一些领导层的手上,领导拉回来活分给设计师做,跟授薪律师有点像,加强个人执业制度以后应该给设计师多一些独立性,树立设计师的个人品牌,让设计师成为掌握资源的主体,而不是把项目垄断在领导的手上,一个优秀的设计师为什么没有一个优秀的律师收入高,就是因为没有掌握资源,而只是专注于技术本身,收入很容易达到天花板也就不奇怪了。3、改革设计院的组织构架,让组织结构尽量扁平化,设计项目经理制已经在设计院流行起来,由项目经理对项目全面把控,往下直接对接设计师,往上直接对接业主,尽量减少中间的层层扒皮。其实地产商也愿意看到这种模式,这两年做某大地产的项目,因为比较折腾,奖金又被集团扣的厉害,下面设计人员怨声载道,修改图纸不配合,导致直接无法合作下去,目前采用项目经理制后成立大地产事业部,一部分设计费直接给到设计人员手上,果然设计人员积极性大增,配合起来也顺畅了许多,双方都满意,达到了共赢的状态。三、一线苦逼设计师如何在设计院突围看了一圈都是吐糟的,吐槽归吐槽,总归还是有千千万万的人留下来,其实在设计院很容易碰到天花板,到了而立之年真的是画不动图了,有时候就觉得画的每一笔都是痛苦,可为了生活你还是得硬着头皮做下去,人往高处走,到了一定的年龄想的就不是每年赚那点钱,而是追求更大的平台,更舒心的工作状态,可往上走毕竟位置有限,所以到了而立之年总是很焦虑,危机感极重,同龄人聊天也都能感觉出来,大家都处在瓶颈期。知乎上土建行业的转行之风也是极为盛行,对于工作一两年的人来说,转行其实成本并不大,年轻就是资本,喜欢什么勇敢的去闯吧,多试试,多闯闯一点问题没有。但对于我们这些在设计行业深耕了几年,已到而立之年的人可就尴尬了,职称、执业资格、经验都有了,转行无疑是直接斩断经营多年的核心技能树,成本实在太大,转金融你拼的过清北藤校的金融高材生们?转CS做码农你拼的过刚毕业学CS的小年轻?那在设计院如何突围?说点自己的想法,有前辈高手看到还望能指点小弟一把。1、如果还在技术成长阶段,要留在这个行业,一定沉下心来好好沉淀,不要浮躁,好好打磨自己的技术,等你职称到手、拿到执业资格、积累了丰富的工程经验,前方的路还是很广阔的,中国的城市化还远未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项目还是会有很多的,要是设备专业还有一轮一轮的改造呢你怕啥,一身过硬的本领总会在这个行业如鱼得水,即使离开,也要记得带着一身铠甲离开。2、如果过了技术积累阶段,一定要拓宽视野,不能再把目光只聚焦在技术层面,到了这个阶段追求的是平台,技术之外的东西才是你的核心竞争力,因为技术大家都差不多,来不开距离。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没有一模一样的路可以借鉴,只能拿身边人举几个例子大家感受一下,自己的路靠自己去摸索。人力资源部部长A,原设备专业,到瓶颈之后转人力资源,倒也风生水起,做到人力资源部部长;市场部部长B,结构专业,知识结构极为丰富,投资、军事、政治、经济、股票乱七八糟的信手拈来,虽然单方面知识拎出来深度不够,可胜在人家懂得全,而且知识结构还能闭环,跟大多数人聊起来那真是把别人聊得一愣一愣的,就靠着这一嘴儿的功夫,在市场部做的风生水起,年薪估计早过了百万了,虽然放在知乎不算啥,可在设计院里也算混的不错了;某所所长C,口才很好,搞人际关系一流,平时工作状态极为亢奋,管理能力也很出色,30出头提升建筑所所长,一年半后提升投资板块副总,已向公司高管之路一路狂奔了。3、积极发展副业。个人再怎么努力,能突围的毕竟还是少数,做好本职工作之余发展副业才是正道啊,等副业发展的风生水气,和正业可以左右互搏共同促进,或者另起炉灶,这时候转行不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么,完全消除了过渡时期的窘迫,还是那句话,人人都有不同的道儿,分享几个案例供参考。大学的好兄弟A,和几个同事兼职成立一个工程公司,主攻一种新的地下室结构形式,正在起步阶段,晚上刚打电话,谈妥了一个项目,我这还等着他做成熟了抱抱他大腿;读研时候的兄弟B,做设计后转设备销售,兼职和同学成立一个环保公司,做环保工程,去年和女友来我家玩,聊了一下应该发展前景还不错;在四五线城市市设计院的兄弟C,和几个颇有背景的合伙人成立一个设计公司,挂靠在某大院下面,发展良好,去年找我合作过几个项目。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利用手里的资源多发展一些副业,这样的例子太多了,老老实实的做个苦逼设计师,也只能混个温饱了,路很多就看大家怎么走了,别只盯着本职工作那一亩三分地就好了
1缺设计师跟缺民工一个道理,不是劳动力资源上的缺,而是想用某个低价去招不到人的那种缺。为嘛不涨工资?设计费标准N年没涨过,打折倒是越来越多。这不是行业都不景气了,不裁掉就算好的了,哪有涨价空间?2另外能创造大量价值的熟练工,高级人员永远是缺的。人手不足的时候,只能让高级人干初级事情,他也会觉得超过工作范围了,有些基础的事没人去做了。3低潮的设计院大量裁人后,人数变少,调节缓冲能力减弱,某些时间节点上更缺人,其它时段又吃不饱。PS:国家忽悠大家上BIM和装配式。增加这么多工作量,有几个收到能值回的设计费了?总结:设计院行业基本都在恶性循环。
回答请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