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软件公司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怎么评估质量成本?
全面质量管理并不意味着很多流程和很多文档。TQM是一种文化、一种管理思想,要求每个人都对自己的产出负责。如果公司认为产品质量要靠测试来保证,恭喜你,你也许可以过cmmi和,但是你并不是全面质量管理。管理并不是仅仅是制定流程,执行流程。那叫泰勒制。
软件业应该比服务业有更具体的产品,就对产品本身质量的管理恐怕不是这个问题所问的。去除产品之外企业的其它部分和传统制造业应没有区别
在软件公司推行全面质量管理,要先明确管理职责,建立合适的流程架构,这方面和制造行业没有太多的区别。但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工程方法更强调的是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像制造行业的生产线都是标准化机械化,所以在推行过程中要重点放在过程要求上,对于具体活动的形式不要过多限制。对于质量成本,软件可以从测试成本、返工成本、网上问题修改成本等维度去考虑统计分析。
质量发展到“全面质量管理”历经了3个阶段:质量检验阶段——质量控制阶段——全面质量管理阶段制造业中最初级的质量检验阶段是这样的,为了保证产品质量,所有的产品(包括半成品)都会被检验,以确保最终产品是合格品,这直接带来了大量的检测成本和过程废品,极大影响了企业的盈利能力(这个阶段使得检测的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因此,从“不让不良品流出”演变成了第二阶段“防止不良品产生”。反观软件业。相对成熟点(或者说简单点)的软件,跑个脚本就到客户那了,发现问题反馈、整改、调整脚本,如此循环;复杂的软件没有标准脚本,那就经测试人员测试后发给客户,发现问题反馈,修改,循环。对比制造业可以看出,软件业现在还处于质量检验阶段的初、中期,什么时候能形成行业内通用(标准)的检测脚本或者类似测试准则之类的规范后,才算是把质量检验阶段走完。毕竟要先确保质量,然后才考虑成本。从这个角度来说,目前谈全面质量管理为时尚早。其次,观察软件的用户们,相比上线速度,软件的质量如何确实不被关注,或者说无法被关注。原因呢,可能是对新生事物的期望值比较低,也可能是习惯了在应用中发现问题、修改问题,甚至可能这种方式就是软件行业DNA中固有的。比如ERP相关软件,每个公司实际情况都不同,如果不上线测试怎么可能发现所有问题?再比如暴雪游戏暗黑三,什么样的测试手段能预测到中国的打钱工作室竟然会操控金币价格?虽然后一个案例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bug,但是也导致了停机修改。很多不是bug的问题会影响应用,对于用户而言,只要停机就会带来损失,所以这些都应归于质量范畴。还有一点,就是软件行业相比传统制造业,无论是公司还是产品,生命周期都特别短,难以实现积累和沉淀。以至于管理方面得不到快速发展。以上呢,是我个人的观点,总结起来就是,我觉得目前软件行业还没有发展到必须开展全面质量管理的程度,至于将来会不会,这个要看软件行业的发展趋势,如果走向集中,那么就有可能。所谓的全面质量是指整个公司所有的机构和人员都要参与质量控制,不仅仅只是开发和测试的责任。让所有人都参与不是一句空喊的口号,支撑其理念的有一些列管理手段和方法工具,这么复杂的一套东西放在一个几十人甚至十几人的团队上,难免有点小马拉大车的感觉,你说呢?
回答请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