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培养机制是怎样的?能否复制?
四大的培养机制是否能复制,我不知道;五年内培养成财务专家,也是比较悬的;短时间高强度的工作,能消化多少吸收多少对自己提升多少,因人而异。我觉得四大不仅仅是做事,更多的是做人和锻炼心态。如题主说,是修炼。如何修炼:先完成手头的底稿,然后理解并学习为什么这样做这张底稿,是否可以有改进的地方,去与snr与mgr探讨,看他们出的comments,观察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以后的项目中尝试着从他们的角度看自己做的东西,再回过头来完善自己的工作。至于做人和心态,便是在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尽量不急躁不抱怨,用心做事,静心做人。我上周五onfield结束回公司加班到凌晨3点交完highlight,周六中午再去公司清Q改deliverables到凌晨1点,周日中午到公司看team的paper,直到晚上搭客户的车到下一个项目。身边有只管自己做完事就了结的人,也有一起加班到深夜还在互相探讨互相帮助的小伙伴。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区别就在于你愿意付出多少。
简单回答下培养机制的问题吧,也算回忆一下四大的时光。本人仅在四大审计呆了三年,经验有限,体会也有限,对周边行业、企业了解也不深,不认为有能力评判这套机制是否复制,但会简单讲讲自己的看法。1、On-jobtraining。对于四大的小朋友,都会记得Senior们说的那句,最重要的培训是on-jobtraining。在基本的入职培训后,四大的小朋友人就会被book到各个项目上,开始自己的项目工作。从简单的复印打印、整理file,到准备函证,这些最基础的工作是让你从学生转换身份到专业服务人士的入门。要是能够抽样,甚至做几个费用和Bank的底稿,你已经开始真正接触审计程序了。在项目上,通过模仿以前的审计程序/底稿、查阅以前的档案、向senior咨询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与客户的访谈(优秀的客户是associate们最好的mentor)能够迅速在审计的各个领域得到提升。与其他公司/localfirm的工作差异在于,(1)四大审计程序(可能,主管判断)更全面、更细致、更复杂,也更接近于CPA考试的审计科目介绍的内容;Review的程序更繁杂,因此staff们受到的指导也会更多。(2)四大的客户相对规模更大、企业内控更规范,让staff可以更好地学习规范的企业内控、看到更多管理模式,涉及的会计科目更多,比如衍生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资产减值;因此学习的内容更加丰富。(3)有更多非年度审计以外的业务,例如大型IPO、海外IPO/年报审计、US-SOX审计等。2、学习培训资源。四大无论哪家都有着非常丰富的学习资源,从会计准则到审计方法,从e-learning到现场培训,每年丰富的学习机会,能够提升员工的综合实力。比如,我在DTT还参加过沟通技巧、时间管理等softskill的培训。当然,针对CPA考试的培训,也是非常细致和人性化,能很好地帮助staff参与考试。四大的特点决定了,他们鼓励staff去学习、去参加cpa考试,去积极参与培训。每年的培训、e-learning的参与情况不仅会影响个人performance,也会影响各个部门的整体考核。(有一年,IFRS的e-learning让我们整个分所都忙活了好久,如果认真去学,确实能收获颇丰)。3、人。四大的人大都非常优秀,因此你可以找到自己的rolemodel。周围人都在努力做底稿、都在积极参加CPA考试、都在参与更加复杂的项目,你会从心态上更加努力和积极。当然这些人也会给你更加丰富和具体的指导,相关具体业务方面的问题,你总能找到更了解的人给予你指导。而且,如果你对具体的业务有问题,发邮件给Technical部门,他们真的会认真地回答你的问题。你要知道,你们互不认识,也不存在具体的业务联系,这种咨询的氛围也能让问题得到解决,或者至少得到一个指引。我不认为,这套机制无法复制,只是国内大所可能需要从多个维度努力才能达到同等水平。
在两家四大所前后待过近九年,现已流窜至甲方。比较同意几个说“主要还是靠自己”的答案,后面会做一些补充和讲一下自己的看法。至于和麦肯锡比的那个答案就……好比问“麦当劳的经营模式能否复制”答“吾观那鼎泰丰名列米其林二星餐厅用料讲究做工细腻服务贴心一个能打麦当劳三个”,透着股政治正确和励志鸡汤味儿,但……没什么帮助呀=,=先说结论吧:其实四大没什么正儿八经的堪称人才培养机制的东西,所以也没啥好特地“复制”的……下面分有形和无形的两方面来扯一下:比较成体系的、可视化的内容无非也就是每年研修部门组织的培训、网上的课程、行业专精组或其他税务咨询类部门的专业培训等。有营养的东西自然是有的(尤其是第三类,比较讲究实务),但大部分还是流于形式。每年截止日期前为了满足当年事务所内部硬性要求的培训课时数,群众们哀鸿遍野上窜下跳地积极投入到各类培训中(然后在课上睡觉、干活或者干脆翘掉)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当然你可以说这种现象是员工自己的问题,但既然讨论的是培养机制,那么机制本身给用户的体验也很重要嘛!——天天背诵全真教内功心法还不如去踢几个鹿笃清的屁股,换了过儿你也不乐意吧?至于软性的、无形的内容便是项目上的实战经验积累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知识传承。我们先来看项目实战:正如前面有些答案已经提到过的,员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实际学习效果是有着决定性作用的。在项目组成员日趋低龄化的现代审计队伍架构中(你看我都写出史笔来了),照着前人留下的革命果实照猫画虎糊弄出一张底稿来并不是一件难事,我本身也丝毫不反对这种暂时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工作方法。忙季的时候活下来才是最重要的好吗?!提高自身素养什么的等你凌晨4点钟下班以后再考虑啦!但有些人就真的是过目就忘……导致几个项目做下来毫无长进,让他从空白表格上重新起一套底稿出来那自然是万万不能的,甚至依葫芦画瓢都能画出事情来——你看,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审计对象会变,方法论也会变,养成纯抄前人底稿一点儿都不带改的(唔,有时候看不懂的部分可能会被删掉……)习惯就不太好了;相反地,只要能稍微留点心眼儿,哪怕当时没能琢磨透彻,早晚也会有在其他地方不经意再次碰到、零碎的记忆化作deja-vu袭来、脑子像被门夹过一般阵阵眩晕、赫然间光从顶上泄下来、耳边响起天使的歌声,只觉得奇经八脉畅通无阻、艰涩不明处融会贯通、四肢百骸暖洋洋的说不出地受用的时刻,用不大正经的老外的话形容这种感觉的话——nextbestthingtosex。唔,当然你可以说在其他事务所也可以有这样的环境与体验。客观地讲绝大多数四大的审计业务本地事务所都完全可以胜任,而且价廉物美出活儿快,审计方法也不见得就落后了,唯有在跨国集团的资源整合和其他一些增值咨询业务方面稍稍欠些经验,但长远来看也早晚能迎头赶上。所以四大的合伙人们白天在客户和员工面前个个鼻孔朝天回到家其实都躲被子里无力地呜咽呐!但是在数据与经验的积累上四大目前还是有比较明显的优势——也没什么稀奇,无非是这么多年这么多代人的血泪积淀而成的——如果你想找类似的行业、类似的公司、类似的奇葩幺蛾子,只要使劲儿基本都能搞到,所以对有主动学习意愿的贵行业新人来说在目前以及可预见的将来还是有一定优势的。当然,项目实战也有极端情况,好比有些时间紧任务重人手少的项目,虽说有机会涉猎各个科目的审计方法甚至提前接触更进阶的工作,但也有可能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还有些小伙伴刚进公司就被拉上超巨型项目,结果只能专精最没技术含量的低阶工作,甚至只负责admin——购置餐巾纸兼职汇总项目进度之类的——而且一干就是好几个月甚至一年……就也真的蛮惨的。这个就是命了,比较无解,写在这里其实也是想说明四大其实不是特别关注员工的自身发展(至少不像嘴上说的那么关心),能充当现成劳动力才比较重要……好吧实战经验好像扯开了就写太长了=,=接下来说人与人之间的知识传承。到了稀泥儿级别后四大基本上都有coachingskill的课程,但效果比较有限,所以这玩意儿还是看各人的个性和天赋:有些人自己干活儿吊儿郎当,但指导起人来思路清晰有板有眼,而且勇于担当,能给初出茅庐的新员工比较好的工作环境和学习机会;有些人自己非常能打,核心科目全包圆儿!合并报表出具报告行云流水!跟客户掐架过审计调整能把对面按桌子地下抽到抬不起头来!但是一教人就……不说了。所以很多时候你听坊间传闻时会觉得你对同级别同事的印象和小朋友们对他们的印象差异很大……从事务所的根本机制上来说coachingskill这个指标实际上没有成为考核高级别员工的要素,也没有什么靠谱的方法来改进这一点……所以又说回主观能动性的问题来:有缘遇到技术好的、经验丰富的、可靠的、长得好看的大大,一定要不耻下问,并且在吃相不难看的先决条件下有意识地抱一下大腿,多学习多请教,有机会和他们共事当然最好了——不然下一个带你的高级审计员可能是条狗啊!四大,也包括其他会计师事务所,有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就是工作性质单纯,升职路径也是相对线性和固化的,这就导致会计师事务所的人际关系比较单纯(中性词)——这是我最喜欢它的一点也是最痛恨它的一点。因为在这种环境下很难行成比较有影响力的企业文化和只是传递梯队,人的行为呈现高度的随机性:我在这里见过最卑鄙的人类,也见过最高尚的兽人!不……总而言之讲的透彻些,有些人情商缺乏磨炼所以会比较堪忧……
我个人觉得“五年内培养成财会专家”的说法太夸张了。审计永远是抱着陈旧的审计准则去追赶会计准则的,一定是有了新的会计处理办法,才去研究怎么审计才能合理保证那些认定。仅从这个角度来看,审计对会计就有一定的滞后性,更不要说会计处理过程中可能蕴含的财务管理思维,因此这个“财会专家”恐怕名不副实了。那如果说四大出来的人在财会方面的素质相对较高,我个人的体会是其培养机制更有利于员工学以致用。所谓的培养机制由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构成。从理论的角度来看,培养效果完全看个人。财会方面的培训材料都是以会计准则、审计准则和税法等资料为基础的。仅仅靠几周的培训不可能深刻理解这些材料的内容,能把这些材料读一遍就差不多了,因此增加知识储备,都要靠自己事后下功夫。所以在这一点上,事务所提供的培训的效果恐怕几乎可以忽略。从实践的角度来看,我认为主要在于四大的客户整体素质较高,为auditor学以致用提供了更加有利的环境。审计行业里,书上写的东西和实际的情况可能完全不同,实际上事务所作为乙方,很大程度上是需要迎合甲方的需要的,特别是在国内,事务所基本没啥话语权。因此客户素质越高,auditor面临的情形就越接近于书里描述的理想情形,就越能按照书里的逻辑去运用这些理论。例如去某客户审计时,客户根本没编报表,说反正你们也要出调整的,等你们调完帮我直接编报表好了。审计准则里明明说是针对报表发表审计意见啊,报表都没有还审个啥,可是你想不想做这笔生意了?我想绝大部分的事务所都会把帮客户把报表编出来吧。所以小朋友进去学了半天,连管理层和审计师的责任都没分清,后面还能学个啥?虽然现在四大越来越跪着赚钱了,但是客户的整体素质相对还是偏高的,例如客户公司的内控体系是在真实运转的,而不仅仅是摆着做做样子的。因此审计过程中所接触到的,和理论中所学的内容就比较接近,所见所学使得auditor能更加深刻的理解理论中的逻辑和实际中的运用,因此效果也更好。
个人在四大若干年经历过各种培训,也主讲过一些培训。正式的授课式培训主要可以分这么几种:1.审计方法培训2.会计准则培训3.行业相关知识培训4.软实力培训其中,第1,2种在头1-5年内会频繁出现,至少一年有两周集中式的培训。另外不管是什么级别,每个季度都会有大概一两个小时的网络课程,讲讲这个季度财务报告上有什么新动向,准则制定者又出了什么新花头等等。而第3,4种,前几年几乎没有,但会随着级别的上升渐渐多起来。个人认为,比较有用的是第3,4种,学到的很多东西哪怕你不从事这行,都会有用。譬如说软实力的,如何在公众面前有效地演讲、如何认清自己以及他人的性格特点,并相对应地调整工作的沟通方式、如何提高谈判技巧等等。通常这类培训都是请外面专门的培训机构来教授的。说起来如果你问一个在公司呆超过五年以上的人,职业生涯中印象最深刻的培训是什么,通常他会记得的都是软实力的培训。而行业相关知识的培训,对于一个想在某行业立足的人来说至关重要。四大的资源在于他们接触非常多的企业,其中许多都是行业领导者。所以听一听来自这些每天也行业领导者打交道的人聊对于行业的独到见解,非常受益。当你去和客户交谈的时候,能吸引他们的,往往并非你对会计准则有多了解,而是你对他们竞争对手的了解,对整个行业动向的把握。而第1,2种,比较像从事这个职业上岗必须知道的一些技能,就好像你要会用excel,word一样。这些技能通过授课式培训所获得的非常有限,更多的是在实践操作中运用时,熟能生巧。特别是刚进公司的小朋友,在课堂上演练无数遍怎么点存货,都不如放到实际业务中点一次学到得更多。另外,我一直说,审计方法是死的,而工作中遇到的情况是复杂多变的。在业务中怎样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才是显示职业水平高低的时候。这和自己的经验、平时的思考,都是分不开的。至于一些相对复杂的会计领域,比如收入确认,金融衍生工具,收购兼并等等,授课式的培训、或者自己课后死读准则,都只能让你了解一个大致的框架,或是泛泛而谈。真正了解学习,更多的都是在实际运用中去解决每一个真实的问题时,自己去思考、去翻准则、去看案例、去找人讨论、去推每一笔分录,才真正领会并记住的。
其实我觉得在四大主要靠自己以及靠人和人之间的分享和交流培训和学习资源都很丰富但是培训现在搞得很混乱讲课的人没空准备听课的人静不下来好好学相关数据库资源也很丰富technicalresource的数据库可以查到你想要的几乎所有政策法规和准则模板等等auditmethodology数据库可以查到所有审计方法的明细要求auditguide水记的所有精华都在这里面了每周一封essential邮件囊括了准则更新、政策法规等实时信息可是不知道有多少人会静下心真的去看看这几个东西所以还要靠自己
回答请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