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填报是否能通过数据实时更新,避免“爆冷”和“大小年”?
多嘴一句,还是我当年高考的时候好啊,考前填志愿,只有真正牛逼并且不考砸的可以上好学校,完全杜绝任何黑马和对自己认识不当最后还是上了好学校的问题。所以还是自己的实力能上什么就上什么,不要把高考搞成赌博一样。
其实哪都有大小年的存在。只是严重程度不同了。也总有人能从中捡漏(比如我那一届,因为是小语种,提前批,没人敢投北外,结果那年北外的那个专业的录取分就是我们的文科一本投档分,要知道平时你不高一本线40+你基本不用考虑的),也总有人被坑。其实,只要好好参考前几年的分数线,根据自己的分数,要敢冲但也要有保底的,结果总不会太差。
到一定时间后(实在记不起来多久了,基本是一白天)招办会关闭系统。越接近这个时刻也是越混乱的时刻,之前在其他学校录取数边缘的人害怕被挤出来,一般都会找更安全的选择,这时的排名变化很快。但是也有人想赌一把,还真有人就能占到便宜。我之前说的那个案例就是我高中的数学老师说的。她说她的一个学生,报志愿就想去北航,但是分数差一点。后来就在系统快要关闭的时刻,赌了一把冒险报了北航,最后被录取了。她学生是北航录取的最后一名,和倒数第二名差了50多分。当然一般人是不会这样的啦,还是要考虑专业的问题的。这样报志愿的过程,从一本到专科,几乎要到暑假完。一般一本的学生都是报好志愿了再出去玩,三本专科的学生选择也不多,反而报志愿的时候没那么惊险。
大小年问题,我觉得还真不是信息不畅通导致的。而是人们对待信息的态度。每个考生和家长在考虑志愿的时候,不知道把这些学校的历史记录翻看了多少遍了,大家都知道今年是小年,但问题在于,敢赌一把么?对于那些小年分数可能能过提档线的考生,他们和家长考虑的是,假如别人也知道小年,也报了,那我不是去不了了?如果看中小年而搏一把,那么其代价可能是复读一年或者去一所水平比正常报还要差的学校,这个代价可不小。因此,大家即便知道是小年,也不敢报。以我当年的分数,赶上了复旦大学在陕西的小年。我就是因为没敢赌一把,所以报了一所211,没敢报复旦。要是报了复旦,当时肯定就服从调剂了,如今也就是复旦毕业生了。
回答请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