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快速提高产品感?
商品价值维度站在人的维度对面就是购买的商品维度。这个维度只有电商和O2O可以适用。而这个维度也可以进一步增加我们的产品体验和活跃度提升一个方式。①、价格对比通过价格对比,最简单方式就是市场价多少,我们的价格比市场价格低了多少。这种价格比较实际上就是和竞争对手的价格比较。还有一个种就是我们的自己商品或者服务在这个程度上又便宜了多少。这就是自己对自己的价格对比,促进了用户进一步消费的可能性。②、抵扣折扣满减抵扣是对于某一种单品或者某大类的商品进行便宜的行为。主要用于带动流量商品的购买量。折扣是针对某个商品进行百分比抵扣的方式,价格不是唯一确定的。主要用于高价值的单品进行售卖,提高客单价。而满减是对于很多商品进行打包销售策略。主要用户提高客单价和购买量。这些都是对用户促进活跃有着很大的帮助。体验案例:《快速提升产品用户活跃计划》黑板报
很多人经常会提到「产品感」这个概念,在业内评价一个产品经理的优秀与否时,也会提到这一参数,但不可否认,这其实是一个很虚的概念,人人都在说产品感对一个产品经理有多重要,但你要问产品感到底是什么鬼,恐怕也没几个人说清楚。那么,产品感到底是什么?我们在打篮球时,经常会说,今天「手感」不错、今天「球感」不错之类的话,其实这里的「手感」、「球感」在我的理解中,就是类似于产品经理的「产品感」一样的东西。篮球场上所谓的「手感」,就是基于球手对篮球这项运动的熟悉与理解,你从什么角度投球,用什么姿势,什么力度才能把球投进,在长期的练习过程中,每次进球时的动作和视角,都会形成「场景」传送至大脑里,而大脑会保存你当时投球的角度,力度,以及肢体在整个过程中的感觉,这样在无数次的反复中,最终就形成了你的「手感」。而当你下一次运球在球场穿梭时,你的大脑会适时调出已保存的「场景」,并在潜意识里带动你的肢体重复那一场景,最终完成「把球投进」这一动作。而「产品感」也大抵如是,就是基于产品经理对产品的熟悉与理解,在大量把玩产品并深度分析产品之后,在脑中储存足够多的相应场景,并在产品工作中遇到相应的问题时能随时调用来解决问题,这就是所谓的产品感。产品感是可以培养的么?有人把「产品感」称作是一种天赋,在网上检索「产品感」相应的词条时,也会看到大量关于「产品感」即是天赋这一说,而天赋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东西,往往是后期难以培养的,当时作为刚入坑的新人来讲,看到这一说法后内心不免有些失落,毕竟,当时的我身上并不具备所谓的「产品感」天赋。虽然现在可能也并不具备「产品感」这一技能加持,但随着入坑越来越深,也越来越觉得「产品感」并非天赋,也并非不可培养。
往大点,就是琢磨生活中每一处的点,归纳转化出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强迫的:「你出门时候是不是会打一套降龙十八掌来确认自己是锁门了」习惯的:「你发了微博时候是不是会紧接着刷新一下看看自己的发出去的微薄的样子」尴尬的:「开会时候牛仔裤里的手机响了还是套马杆你在众目睽睽之下声色慌张艰难掏出手机关掉」懊恼的:「你有多少次关机走人时候忘了拔U盘开始骂娘的」往小点,就是细想自己手头用的产品解决了什么样的问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比如新浪微薄的「赞」,是我发的微薄我难道不觉得赞?我不觉得赞的微薄我会发?赞和收藏都可以检索,怎么区分出来?不仅如此,赞也阻碍了信息的进一步传播,这比评论还糟糕,那新浪为什么会做?他们的目的是什么?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PS:妈的,我自己的知乎答案难道我不觉得好?不觉得好的难道我会发?所以每次我发了答案都想顶自己一下未遂。正常点,就是和朋友就一个现象开始扯蛋。比如一起解构一些常见的「伪需求」,比如你一直觉得自己喜欢长发的姑娘,有一天突然看到一短发的姑娘觉得哎呀卧槽喜欢得狠哪,于是告诉自己其实短发的姑娘很漂亮。于是这个就是得解构了,首先你可能是喜欢美女,不在乎长发短发;其次你可能是喜欢雪肌大眼,长短发都好;最后你可能是喜欢胸大的,长短发都好。
楼主说自己是一个设计师,那么基本上可以断定要么是做交互的,要么是做视觉的(做产品的一般都不说自己是设计师)。从"阅读设计指南"+"做竞品分析"+"看大量界面"来看,楼主应该不缺乏细节设计的积累(这里的细节指的是单个页面或功能的设计,而不是JJYing所说的那种更细节的设计)。说白了,楼主是缺乏产品的整体把控能力,所说的产品感其实是指一些产品经理的知识和意识。如果楼主是做交互的,要习得这些能力并不难,因为交互和产品在产品设计的知识面上有很大一部分是重合的,只是微观和宏观的区别,其核心理念都是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平常多体验一些产品,写写体验心得,搜索一下同行是怎么看的,在应用市场和微博上听听用户的吐槽,在知乎水水,诸如此类。至于阅读,自己去搜索产品经理的书单吧。但要记得,知识延伸是可以的,前提是分配好时间,别把自己的专业技能给落下了。如果楼主是做视觉的,那么学点交互、情感化设计的知识就够了(步子太大容易扯着蛋)。快速提升?这个有点难,如果没有看过《用户体验要素》的话就先看一下吧,虽然是入门书籍,但却非常实用。回答得非常不系统,但愿对楼主有帮助。
1.做细节的设计不要一想到做产品设计就觉得要天翻地覆做出一个多么整体的东西,试着去做里面的细节,一个个小的流程、界面的细节如何处理,如何改进,这时你会碰到各种问题,这种挑战是肉搏,而不是千军万马指点江山,非常有必要自己修炼。很多时候先把自己的工作聚焦在一个图标上、几个按钮上,不是件坏事。2.创新思考与动手探索针对自己手头的产品,做Storyboard,做原型,可能的话做做测试。一个设计师或产品经理,应该具备基本的原型实现能力,工具很多,以前都是用Flash,HTML,现在,特别是最近,各种移动端的原型工具密集出现。3.观察与聆听用户不要封闭在自己的世界,多看看实际用户是怎么使用产品的。以前我做过很多场可用性测试/用户测试,至今仍然被我们的思考和实际用户之间的差异所震撼。其实产品感里有一部分,是去尽力的「逼近」真实用户,站的角度要高于用户,又要来源于用户。4.看大量界面不如实际体验产品这一点JJYing同学说的很好。特别是去体会产品里的细节,这些不是浅尝辄止能够获得的。另外可以自己试试写写深度一些的应用评估
对于设计师而言,产品感就是保证设计不与产品脱节的能力。设计师需要时刻清楚自己在给什么产品做设计,要关注产品本身,设计服务于功能,要求设计师需要由内而外的设计,而不是单纯的注重视觉。没有产品感就好比穿得花枝招展的去参加葬礼,这显然是不合适的,所以设计师有必要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这样才能做出合乎逻辑、合乎情景、人性化的好设计。那么,如何提高这所谓的产品感呢?发现题主和大部分回答者都专注于大量的练习,诸如看、听、动手做之类。我觉得这反倒可能是危险的,准确的说,光做这些是不够的。提高产品感不像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而且最怕惯性思维,仅仅是大量重复的练习、观察会让自己疏于思考(另外,自己不够强大的时候倾听用户也是个危险的事,用户会让你的思维彻底跑偏),容易把一些设计当成是理所当然的。例如,很多应用的空界面都设计成一个沮丧的表情显示在中央,如果没有思考,可能很自然的就把这种设计养成了习惯,显然,诸如黑名单、待办事项等界面,用沮丧的表情是不合适的,空的反倒是令人高兴的。所以,我觉得提高产品感的重点在于独立思考,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多问自己问题。这东西是干嘛的?有用吗?有什么用?谁用?在什么场景下用?怎么更好用?为什么这么设计?有什么优点和缺点?不放过任何一个觉得“就该这样”的细节,可能会很累很烦,但是养成习惯后,会保证设计的每一个细节都是有的放矢的,犀利清晰,直击痛处。我也是最近和一个牛人有幸交流一次后总结的这些,他和我交谈的过程中就一直在问为什么,我几度无言以对,就是因为自己平时疏于思考。所以最近自己也在有意识的训练自己,追求做到时刻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
我表示认同。只想补充一下光看大量界面不是很够,我的各种社交网络上有很多从业者朋友自从注册完po了第一条内容之后就再也见不到人了(当然,我自己也经常这样),我可以想象他们下载了有趣的App,Gothrough了一下主要模块,截了几个界面存档,然后就撤退了~接着在各种行业分享会或者扯谈会上会听到很多关于这个App怎么好,怎么不好,有些功能那么简单为啥他们就不做等等讨论,但很多时候浅尝即止的我们没有资格去做这样的评价。产品的设计、开发是个完整的体系,他体现了产品的作者一整套设计方法和思考过程,真想好好体验产品,请深度使用
回答请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