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学为什么在全球排名比北大、清华还高?香港大学比北大、清华好在哪里?三者各自的优势和劣势?
作为一个在北大和科大都上过学的人,说一下感受:1.天朝的基础教育绝对是世界最难之一。只收这种教育程度下全国最尖的一拨人的清北二校,首先在生源上已经完爆科大许多。当然,能考上香港大学本科的大陆学生还是很优秀的,香港学生则未必了。我所在的公司只招港中科三家毕业的香港学生,跟他们相处久了发现,从小在本地上学的港人基础知识相当弱,很多大陆学生认为的常识他们都一概不知,既不了解中国,也不了解国外,只知道他们所在的弹丸之地那点东西,竞争力相当有限。2.然而,北大的师资水平却相对差强人意,当然有很多好的导师,可惜我当年碰到的很少。我念本科的时候有一条不许近亲繁殖的规定,大概是任教的老师不能是北大培养的博士生之类的(记不清了)。而且学校在教学方面各种历史遗留规定特别多。结果是教的东西内容大都脱节陈旧,教材教案也编得很差,还有毛概马经之类的破课,简直是浪费大家时间。这一点,科大要好很多,一是课程更实用,二是老师的平均讲课水平更高,这也跟他们市场经济的管理模式相关。3.说到国际交流,top2的机会绝对不会比香港的大学少。我不是成绩最好的学生,多年前本科的时候也去过三个不同的国家交换和实习,更不用说现在的小孩了。现在随便收份北大清华学生的简历,都有出国交流的经历,不算什么亮点了已经。香港的大学生一般会有半年的时间去国外学校交流,只有少数成绩好的人能去好学校好国家,大部分还是去丹麦瑞典之类的普通学校,花着父母的钱玩几个月就回来了,意义不大。4.个人主观感觉:科大历史总共就20来年,这么短的时间能做到高排名,全靠这学校的功利化,主要表现在专门针对决定排名的指标努力。e.g.如果海外有个拿诺奖的学者很nb,就给人家个几倍工资挖过来,专门做研究,偶尔带带课。如果建个xx实验室有助于出研究成果,就砸重金建一个,总之硬件一流。导师高薪厚职,但任务重压力大,连带着底下的学生压力也很大,年年有人跳楼。学校好归好,人文底蕴少了些。5.那些说香港大学民主的人,大概不知道北大一直是民主的摇篮吧。香港人最爱提的X四,北大是源头之一。兼容并包,百家齐放是每个北大学生的真实感受。虽然这些年也一直受到压制,感觉是体制原因大于学校原因,这个就不多说了。香港学生大都是苹果日报说什么就跟着喊喊,置身在时代的洪流中谁敢真正做点什么?临了还不是个个挤破头想去中环上班,面试往往还拼不过成绩好的陆生和名校海龟,也挺悲哀的。6.说到底,排名是洋人搞出来的,香港的大学懂得按洋人的规则玩,排名自然容易提高,中国的大学大概是有点在意又不屑得把所有资源都放上去搞,所以排名落后。一家大学好不好,排名只是一个参考,看毕业生的出路最直观。这一点top2的学生也基本完爆香港的大学了。以上纯粹是个人主观意见,尽管个人觉得香港的大学不如top2,但港中科三所学校还是比国内不少一本好上许多的,这一点必须承认。
我本科是在北大读的,所以对北大的情况比较了解。对于香港的大学,没有亲身体验过,根据身边的朋友、同学们的间接经验,也只是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在我看来,香港的大学排名靠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英语的普及,当然各种硬件条件也是重要的参考因素。香港的大学从建立伊始,便是依西方的大学教育体制而建的,英语的普及、课程设置、论文发表、成绩的考察等等,都与西方的大学排名标准不谋而合。并且,私立制度、高昂的学费,也为硬件条件的优越提供了保障,也没有官僚制的内耗,也为吸引更多优秀的教授提供了物质条件。而北大清华的最大优点则在于一种精神的传承。可能这话听起来很虚,但这种精神确实是存在的。虽然硬件条件没有多么优越,虽然很多宿舍依然是水泥地,打壶热水还要跑去很远的地方,虽然实验室的精密设备一直不够用,但在这里度过几年之后,你会发现一个崭新的自己。清华的严谨,北大的浪漫,清华的厚德载物,北大的兼容并包。在这里,你学到的不仅仅是怎么做才能找到一份好工作,更多的是在以后的人生里要以怎样的态度面对一切。而关于课程,我现在也在某国外的学校里读研,对比之下,很容易发现北大的课程,特别是选修课程,通选公选之类,是非常非常丰富和多样的。很多热门课程为什么经常几百人选,甚至有很多人抢不上,因为真的是很精彩、很值得一听。并且,北大的绝大多数课程,都是开放的,可以旁听的,不论你是哪个专业哪个年级,甚至不论你是不是本校的学生,是不是学生。当然,北大清华的排名这所以低于香港的大学也是有原因的。比如一些前面很多人提到的论文数量啊,教授数量啊,研究经费,甚至办学体制上,都存在着弱点。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毕业生往外跑的原因:研究生教育的水平仍然与国外的、甚至香港的一些大学存在差距。但是我觉得把这一切都无条件地归咎于体制,未免偏颇。所以,香港的大学与北大清华各有各的优点与长处,没有必要为了批评而批评。
首先说排名,每个排名的依据都不太一样,但是大部分都比较看重一个学校的科研学术水平,也就是教师和研究生博士生的科研产出,港大相较于内地的大学来说,也确实在这方面更为领先。一是老师们的更多精力都投入在学术研究上。就我自己专业来说,内地同领域的大部分老师都忙于做规划项目,而在香港的大学里(不仅仅是港大),虽然也会有一些类似的项目存在,但是大部分老师都会投入更多精力在自己独立的学术研究上,他们的学术产出也更高质高量。当然我觉得内地的大部分老师的选择也是不得已,因为如果不做项目仅靠学校工资的话的确生活的很辛苦,港大在资金上更容易保障老师们放心的投入精力去做研究。二是研究生的培养。依旧是拿我自己这个领域来说,我的留在北大读研究生的大部分同学都是充当“打工”的角色,两年里先是忙于给导师的项目做苦力再是忙于找工作考公务员,最后临到毕业凑合出一篇论文交差,两年研究生里很多人投入在科研上的精力可能还没有本科阶段做一个“本科生科研”的多,而在港大这边,我们大部分人都是自己选择研究题目,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独立研究,大部分人的大部分精力都是放在这上面,很多比较勤奋的同学在这里读两到三年就能够做出一些不错的成果。从这两方面来说,港大都要优于内地的大学,由于“科研产出”是很多排名都比较看重的部分,所以港大也就能够从排名上超过北大清华。除此之外,港大的硬件水平远远好于北大(没在清华读过书,不过印象里清华硬件也远远好于北大),国际交流的机会更多,教学基本都是英文环境,本科生就业/深造的结果也整体稍微好一点吧(香港的大环境还是有优势的)。但是我一直觉得不能迷信排名,尤其是综合排名。港大排名超过北大清华,的确说明它在某些方面要更优秀,但是排名毕竟只能体现一些比较容易被量化的方面,其它那些不太好被量化的方面也并不是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不重要,比如一个学校的整体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或者“精神气质”。起码就我自己来讲,虽然我没有亲身感受过港大的本科生教育,但是旁观了这么两年,我还是庆幸当年读本科选择了北大不是港大。
在清华读的本科,在港大读了研究生,做了RA。我想排名无非是量化出若干个参数的值,然后做一个拟合得出结果。这样一个“客观”的,确定的算法却是不全面,而且并不一定对每个个体产生指导作用。至少我Ctrl+F搜索了所有的答案,没有看到我自己觉得很值得谈的一件事——情怀。离开清华在港大待了这段时间感到香港是个讲规矩,守法制的地方,但在这里却缺少敢于投身大时代的情怀。就像在北京的饭局上你会听到很多有关创业技术和牛逼的故事,在香港的饭局上,你听到的很多是金融八卦和装逼的故事。在港大你会有一个很好的职业规划之路,在清华就因人而异了。两所学校在学术水准,硬件设施,平台提供等方面都无需置疑,这些对比在排名中就可以清晰的看到了,只不过我想更多无法量化的东西是在排名之外的,这些对于不同的个体产生的影响就不得而知了。所以,真的不用太在意这个排名。
我是港大的本科生,在北大交换过一年,在美国一所文理学院(liberalartscollege)也交换过,其中我最讨厌最不开心的就是港大,虽然有“交换生活等于玩”这样的因素,但是港大的价值观等等确实不对我的胃口。先说好的。1。港大硬件设施确实比北大好。图书馆,机房,宿舍之类的。我没有实验室,这方面没有发言权。2。国际交流机会多。每年本科生有两三百个交流的名额,也有同样数量的外国人来交换。访问学者感觉也比北大多。3。课程很紧,很push,英文教学很锻炼我们这些大陆过去的学生。没有国内普遍的“没课可上”的大四。4。教学上,比如说商科学生有很多做realcase做presentation的机会,训练出来在找工作的时候还是很有帮助的。工科好像也是很多实验任务。理科不知道科研机会多不多。然后是不好的。不一定是跟北大清华比,只是给一些盲目崇拜港大的人看看事物的另一面。1。国际化是虚的!首先我在数学统计计算机系这种中国人传统强势的地方既没遇到外国老师也没遇到外国学生。然后外国学生跟香港人跟大陆人根本不会相互有交集。我们过我们的读书考试图书馆的生活,香港人过他们的住hall社团不上课的生活,外国人过他们的泡吧旅游不上课的生活。学校却从来没有想过用一些措施把这三组学生牵到一起来。我觉得他们只是满足于国际学生比例这个数字而已。2。教学也远不能算完美。我在港大三年唯二的两门小班教学课就是两门必修的英语课,所有的专业课都是近百人老师都认不全我们脸的大课。反过来,美国那所文理学院,我那个学期四门课都是小班教学。北大有通选课一百多门公选课一百多门(?),文史哲类的通选课还是很大气的,而港大只有通选课几十门,而且都是“香港的工业遗产”“香港文化受日本文化的影响”之类小气而无趣的课。(okay无趣是我的个人感觉,我个人确实对于“罗马史”“艺术概论”这样的内容比对香港本地无甚积淀的文化历史感兴趣)3。港大学生出国留学历届的结果不比北大清华好,感觉美国高校其实更认清华北大的本科教育。4。民主自由是有,但是鉴于独立思考的缺乏,民主自由反而只带来混乱。校内长期充斥着本地生对内地学生的排斥和抵触,区域性狭隘心理和无知以及对现实的选择性接收跟社会上的平均水平差不多,让人不得不怀疑这大学教育都教到哪去了。民主自由已经沦为有心玩校园政治的那一批学生的工具,他们掌握了舆论,用两分法简单的定义民主:不假思索地反政府的就是民主,对政府有一点点同意的就是被洗脑、zhonggong走狗、麻木不仁没有独立思考。学生会是跟学校完全独立的组织,那么每年学生会在学校里面乌烟瘴气的时候学校在干什么呢?不知道。5。要说功利,香港的几所大学只能比清华北大更功利。我在北大一年的感觉是,北大至少没有由上往下的鼓吹“上大学是为了找工作”,不愿意循规蹈矩的人也能有土壤。反观港大,唯一的新生入学教育不是校史不是要有大志,而是怎样安排careerpath。如果说北大的校园文化是乱糟糟什么人物都有,那么港大则是没有校园文化。当你每个遇到的人都只跟你谈论学习找工作的时候,你坚持并引以为豪的“自我personality”就变成了可有可无的,最后港大就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商学院。理学院毕业典礼请进了投行的同学作为发言的学生代表;社团的唯一目的是往简历上写“我有leadership!”;文理工商毕业生一起挤着争投行和四大。。。这也正是我最不喜欢港大的原因。大学本是离经叛道、尝试、接纳各方各面的信息并最终养成personality的地方,而不是放弃personality把自己打磨成随大流的社会机器小螺钉的地方。我相信这也是港大跟世界一流最大的差距。
回答请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