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大学生就业专业不对口,专业不对口应聘时竞争力不是应该比较弱吗?
如果不是对专业知识要求特别严格,专业技能要求特别高的岗位,专业是否对口并不是问题。大学给予你的,并非只是那干巴巴的知识——尤其是我们的教材其实落后市场好多年,大学教给你的,主要是学习的方法、做人做事的态度,其他的东西,需要毕业生在社会中自主学习。所以你会看到,很多基础岗位需要的关键词是:吃苦耐劳的精神、学习能力、抗压能力。当然,我个人并不推荐按兴趣选职业,当兴趣变成职业,你从兴趣里得到的乐趣可能很快就被挤压的渣都不剩。
你放心吧。如果专业不对口,企业还聘用你。其一,是企业做好了准备工作,通过种种条件约束你,避免其受到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其二,你的学历在同类竞争者中是不低的,或者说具备某种优势的,又或者是你的专业虽不直接对口却又能间接激发现应聘职位的某种能力,企业会依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量。其三,这个比较感性了。或许人家就对你印象特别好,觉得跟你比较投缘,你身上的某些特质足够吸引他,对其公司会产生哪些积极作用,也会成为其用不用你的主要依据。个人观点,其实无论哪一点,企业都是先从公司利益角度出发进行人才筛选的。如果你是一个各个方面都不突出的非专业对口的竞争者,其实还是比较吃亏的。毕竟能力,经验还是很重要。
我觉得不一定要专业对口,兴趣是最重要的,有兴趣你就有燃料,没兴趣你就是没油的车,走不了多远。人也不可能只学自己本专业的知识,大学那点知识真的太可怜了,完全不够用。工作几年就看掉上千本书的人太多了。所以不如早点转到有兴趣的东西,最好是大学里就发现自己的兴趣点,然后早点学起来,不要等到毕业了再去学。还有一个要看你的实力,有的人就是可以做到一个月学完一个专业,还比你用四年学得更透,你不能不服,这样的人做什么都是可以的。
个人觉得自己因爱好而去钻研的野路子,比大部分正经大学的专业对口竞争力强多了。当然,我说的爱好不是自己感兴趣,而是你自己真的去钻研了,至少能知道你喜欢的这个东西的最前沿(国内发展),从感性上认识应该不难,自己再做过一些项目你绝对会比专业对口的同学们强很多。大学教育本来也不是要把人培养的多专业,那是研究生干的事。大部分课程,学生也就应付个考试,一个以应付考试为目的,而你却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你觉得那个人的能力比较强呢?
有些公司愿意招专业不对口的你,是因为冒风险的是你,而不是公司。很多公司是这样,每个月开3000工资,不包吃不包住,出入交通没补贴,不给你培训的机会,如果你能迅速掌握岗位技能,做好本职工作,公司会给你涨工资,让你留下来。如果学习慢,对不起,就3000千年不动,直到有一天你因为种种原因离开。在这个过程里,公司有什么成本呢?无非就每个月3000块工资,现在一个清洁阿姨,一个月都要1800了,3000块请一个能粗通office,会打字的大学生,就算干不了专业的活,在办公室打下杂也可以啊。公司没什么损失。而你呢?蹉跎了最重要的第一年,甚至头几年,你可能没有学习到赖以生存的工作技能,本专业能力也丢得差不多了。换来的是只够养活自己的微薄薪水。这种将风险转嫁给毕业生的工作,有一些共同点:1.入门门槛低,经常对专业没要求2.起始工资低3.员工流失率高,经常招人。常见岗位包括:销售、市场营销、快餐巨头的所谓管理培训生。
回答请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