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名校和普通本科学校有本质区别吗?
真的是有差别的,而且越好的学校越和普通本科差距越大。这不是看你的学校是不是一本或者是不是在211,985这个名单里面,而是看你这个学校的氛围,一般越好的学校做学问的气息会更浓,这自然就会影响到学生本身。我上大学的时候,超出我们省一本线30分,但是报志愿没报好,在陕西一个二本学校读书(今年刚升了一本,感觉没什么大的变化)。大一刚结束有个机会去中央电视台做实习生,当时和我一起都是北京外国语的学生,明显感觉到差距,和我住一间屋子的女生晚上都在床上看古文,(她学的德语)。相比下我们学校的,很少见到,能有个看名著的就不错了,都在看什么黑道小说,穿越小说什么的=。=对比下就知道了。今年大四毕业找工作,经常需要去西安交通大学跑宣讲会,晚上9,10点的时候,校园非常安静,每个教师都有人自习,而且自习很认真。学校的小路上还有学生在吹萨克斯,去了好几次都见到那个男生在吹萨克斯,推着个小自行车。这就是氛围。氛围真的是特别重要的,因为一个人的自制力是有限的。大部分人的自制力还不太好。像我在宿舍学习就学不了,因为宿舍如果有人在打电话聊天什么的就会受干扰,图书馆10点就赶人了,也不提供条件好的通宵自习室。夏天图书馆还没空调,30多度几百号人还要抢座位,一个更好的学校也应该会提供更好的硬件设施吧。所以,高考的时候还是努力点到好的一线名校读书吧。
我认为还是有差别的。我学的是工科,大学不错,虽不及北清交,也算是985名校。我一直觉得自己很一般很普通,我从小到大的朋友有非常优秀的,上的学校也大都比我好,也有学校不太好的或者二本三本,我也觉得他们跟我没有太大的差距。所以刚上大学时我认为上什么学校并不重要,你的能力只跟自己有关。但是大学结束的时候,一些明显的差距就显示出来了。直到现在,我认识了更多的本科来自一所普通的二本院校,然后出国或者在国内一流大学读研读博士的人,我越发感觉本科对一个人影响有多大。我并不是说我们的专业知识有多少的差别,而是在学习以外的其他方面。举个栗子,我学工科,但平时爱看各类小说也爱看古诗词一类的,平时也会看看传记历史类的书。起初我并不觉得这有什么,但有时候聊天聊起来看书,那些之前在二本上本科的朋友真的就无话可说(他们也是学工科的),有时甚至我觉得应该是全民耳熟能详的作家或者作品,他们都没有听说过,能聊到一起的只是我和我的研究生导师。他们对于我们学工科的学生爱看文学类书表示非常惊讶,说我是文艺青年。我自己知道,我根本不算是,读书量也很小,但在我那些朋友看来读一些6070年代人写的书简直就是老古董。你要是还读诗,你还算是这个时代的年轻人么?说实话,我真的觉得长期读经典文学作品和长期看漫画的人的思维是有差距的。而本科时期的氛围很容易影响人的爱好的。
非名校,211在读。高中在中部省区省示范高中实验班,我算比较学渣的,同学中去一线名校的不少,所以也有一点了解。肯定是有很大区别的,名校里绝大多数人都是通过很努力地学习才考进去的(本地生源录取优势是肯定有的,但是也要知道他们考高中的时候竞争就相当激烈了),所以大环境是大家都很努力。教育资源方面,国家舍得给钱,优秀的老师也愿意任教,所以普通学校是没有办法比拟的。就业资源什么的,公司直接校园招聘,或者是校友圈,这些普通大学也是没有办法和一线名校相提并论的。但也不是说名校的就一定比普通的优秀,学校只是提供环境和资源,具体成就看个人。现在一般大学图书馆资源都是比较丰富的,如果想走学术路线就自己泡图书馆。如果想锻炼工作能力就加社团,自学电脑软件,找实习。四年积累下来未必会比名校的差。总结起来,之前跟学妹也这么说过:在高考之前,尽全力去你能去的最好的学校;高考之后,在你的学校做你能做到的最棒的自己。
关于一流的大学,在我看来有两点非常值得羡慕:一是雄厚的资金和高水平的老师,在我看来好的导师更重要,因为本科生大部分还是以读书学知识为主,好的导师带来的不仅是最先进的知识,更重要的是研究的方法和对很多事情的领悟——起码是在科研上的领悟,对申请上的领悟,更深的是对人生的领悟,对事业的领悟。当然你不去跟导师长时间的交流是没有办法了解他们对事情的真实的想法,但最最起码你有这个资源,怎么利用就是自己的事情了。而且如果你能要到他们的推荐信(这不见得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越负责的老师,他的推荐信不是那么好要的),对申请的帮助不可谓不大。当然,如果你的能力够优秀,大学出文章也是可能的事情,这时候资金等优势就会显现出来。二是同学之间的帮助。坦白说在接触他们之前我也有高分低能的偏见,但真正接触之后,我才发现这很可能是一些考不过人家的人的一些自我慰藉罢了。其实高分本就是高智商的体现,优秀的基因大概不会单选择卷子这一个方向闪光吧。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我克制力使得他们既能事半功倍,又有丰富的时间去保证学习的内容。这里我举两个例子,一个是我的一个朋友从清华来,早上图书馆开门背着就进去,晚上闭馆才出来。中间需要去上课,参加活动,到点就去,结束就回图书馆上自习。我不觉得他的生活单调,实际上他参加了多个社团,但是学习效率非常高,而且每点时间都不放弃。玩就投入的玩,学就投入的学。而且跟他一起自习自己也学到了很多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我觉得还挺受益匪浅的。坦白讲,关于教育的本质,我不知道具体应该指的什么。古人把“仁”作为最核心的价值观,如果教育的本质是为了这个目标,我觉得这是一辈子的事情,大学是个重要的阶段,但仅仅靠大学的教育远远不够。现在大家比较常提到的,我觉得似乎应该是成功吧。但成功的定义又该如何来下,怎样去下,由谁来下。这一系列的问题我并不觉得在大学就能找到对应的答案,更无从说很好的解决了。于是我只好列举一些我看到的情况,至于对问题的答案,只好凭各位看官自行取阅了。
回答请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