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发行从核准制转变成注册制会带来哪些影响?
1、证监会的发行审核委员会会取消,代之以执行各种信息披露,注册登记,违规监管的工作人员,权力寻租将大大减少。2、注册发行之前,拟上市公司必须在网站上公布各种财务数据和经营状况,接受投资者的质疑和提问,粉饰报表和财务作假的公司被暴露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市场环境得到净化。3、上市资格不再是稀缺品,壳资源价值几乎为零,A股历史上各种炒作重组预期、垃圾股、ST股的现象就一去而不返。4、创业板的股票数目将大大增加,会逐渐拉低现在的整体估值水平,没有业绩、基本面很差的股票将因为没有研究机构覆盖而降低市盈率,出现很多“仙股”。当然,好股票的市盈率依然会保持不错,但是板块内部分化情况将很明显,现在齐涨共跌的现象就大为减少。5、现在捧着金碗的保荐代表人,职业发展和待遇将一落千丈。但是,作为中介结构的证券公司,佣金收入会因为上市公司的数量增加而增加,发展会比现在好。
假如发行注册制到来的比较迅速,交易所层面的上市审核将从现在的形式审查变成从严审核,在市场充分成熟之前交易所层面会做更多的实质性判断,从而弥补发行审核缺位的风险。然而我国存在多所交易所竞争的格局,对市场资源的争夺可能会影响上市审核的标准,可能存在监管套利的空间。因为市场环境的种种不成熟,取消实质性审核不会如同我们期望中的那么迅速。
1、从核准制变成注册制需要证券市场立法改革作为先决条件——把证券市场的民事诉讼放开,法院的力量要强于地方保护伞的力量。也就是说,由现在证监会进行实质审核变成证券市场参与者进行审核,如果出现造假上市行为,实际控制人和涉嫌参与的中介机构会被罚得死去活来。市场上会出现很多类似浑水这样的公司,和专门从事证券市场集体诉讼的律师。2、证监会由现在一方面审得焦头烂额战战兢兢另一方面被供养得欲仙欲死的部门变成一个远距离旁观和监督者。参考美国和香港证监会。3、券商的IPO业务(很可能会保留保荐人制度)从做材料迎合证监会口味,变成专业的价值发现和包装者,考察券商的业务能力主要看能不能把股票卖给机构投资者。投行的专业化、精英化程度将越来越高,国内妈咪带小姐式的小团队做中小项目的主流模式要开始大幅改变。4、相较于证监会审核的模式,公司总体在IPO过程中信息披露更为坦诚,更为注重披露的合规性,而没有当下这么强的做高业绩的动力。公司面对财经公关的底气也不一样,整个财经公关行业会洗牌,从IPO产业链上权力寻租的中介变成真正的公关公司。5、整个市场的市盈率会向美国靠拢,上市公司不再享受由于市场标的供给不足带来的溢价,整个市场会出现将上市公司私有化再重新包装上市的操作方式。投行的业务会变得更为复杂,并购市场会扩大,如果放开投行提供并购贷款,并购市场将开始繁荣(不同于当下的并购)。
市场经济的前提下,这世上所有行业的商业本质其实都是相通的。金融行业亦是如此。投行的本质其实就是证券的一级批发商。IPO路演,就是把证券卖给机构这些二级批发商的过程。现在的审批制,实际上造成了一种“逆向淘汰”,会包装,会造假,跟会里关系好的券商反而容易得到企业青睐,由于核准制造成的股票供需关系的扭曲,中国股市实际上还是个卖方市场,这才是市盈率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因此在这种环境下,投行实际上只需要讨好企业,拉到项目,而不用太担心承销的股票卖不出去。而如果是完全的注册制,由于市场供给的放开,卖股票将成为一个很强的技术活,投行的吆喝能力会越来越重要,而不像现在闭着眼睛漫天要价。同时市场的平均市盈率将达到一个合理的水平,但对于真正的好企业,会更容易受到市场的追捧,市盈率不会比审批制下更低,可能还会更高。我一直坚定地认为,在市场充分竞争的前提下,所有金融机构的核心价值是声誉,注册制下,如果一家投行帮企业造假上市圈钱,一旦被发现,那之后他承销的证券就没人买,失去立足之地,就好像一个出售假冒伪劣的商家,是不可能长久地在市场上生存下去的。现在审批制下,券商实际上都不在乎声誉,违法成本也很低。而在相关法规健全的注册制下,声誉和法律制裁的双重打击,真接可以把一家券商给按死。不光是在资本市场,在中国经济的各个领域中,政府总觉得自己比市场聪明,所以处处都可以看到类似“发改委”这种奇葩的计划经济残余的存在。在我看来,如果没有发改委,而靠市场和企业家自己做判断,现在光伏、LED什么的根本就不会产能过剩到这种程度。在中国,你到处可以看到这样的例子:以光伏为例,很多地方政府为了拉动GDP,和企业家资本家一起忽悠,盲目上马光伏项目,国有银行因为有了发改委和政府的信用背书,闭着眼睛放贷,整个利益链和寻租链都赚得盆满钵满,反正五年一届,我捞到了升官了后面死活关我屁事,最后产能过剩了成本只能由社会来承担。因此,还不如干脆把判断都交给市场,不管什么行业,政府只需要进行税收等方面的政策引导,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自己投资盈亏自负,各种金融机构按照自己的风控标准愿赌服输。就这么简单,几千年前先贤已经说了“治大国若烹小鲜”,政府不愿放手我看就是因为“触动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所以看看证监会去年来出的一些“新规”,什么发行市盈率不能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25%,真是让人觉得可笑。有人愿意以100倍、200倍的市盈率来买,干嘛不让人家卖?同理地,对房价的调控也是如此。当然这也是没办法,在中国这种体制环境下,政府已经习惯了,出台的这些“有形的手”有没有用其实他们心里比谁都清楚,谁叫中国无知善良的老百姓好骗呢。其实很多事情用市场的逻辑去推理一下,都是好解决的。之前国家一直不肯放开注册制,一个重要理由是“现在中国的投资者不成熟,容易骗”,“投资者教育还不充分”。对于这个问题,首先我认为,一个人成长最快的方式就是“犯错”,开放注册制你让他吃两次亏,他马上就成熟了,比如说一个投资者买了一个券商承销的股票,后来发现造假,那他下次就不会买这个券商承销的股票了,并且下次投资会更谨慎。同时通过健全相关法律如追偿机制,市场很快就会成熟起来。更何况,现在审批制下,投资者还不一样被骗!总而言之,注册制之后,股市才能真正实现他发现创造价值的功能,而不是现阶段的毁灭价值。
取消持续盈利判断,会让更多中小企业有资格通过上市向社会公开募集资金,符合扶持中小企业融资的改革方向,因此可以预见:1、申请上市企业的数量将大幅增加,但上市公司数量不会井喷。因为集中发行可能导致认购不足或估值低于预期,导致某些企业即使获准注册也不会立即启动发行。2、中小上市公司估值会大幅降低。目前,大陆大盘蓝筹股的估值基本上已经与国际接轨,但中小盘股票估值仍远超过国际水平。国际市场上,只有苹果这样的公司可以估值10倍,一般制造业都在2-7倍;但大陆给苹果做零件的,估值都可以超过70倍。注册制实施以后,主要增加的都是中小盘股票,供给增加将使平均估值水平大幅降低。3、壳资源价值降低。因为IPO容易了,一般不会去借壳。在这种情况下,投资银行业必须更加重视注册获准后的发行工作。因为获准注册的企业数量多了,如何推荐自己家承销的股票、如何选择发行时机、如何定出让买卖双方都满意的价格,就显得至关重要。而这几点,尤其是定价,需要承销商有强大的行业研究团队及机构投资者资源做支持。显然,大券商比小券商在这两方面都更有优势,投行业的并购整合在所难免。小券商如果不被并购或倒闭,应当像国外一样,走精细化发展道路,专注于一个行业、一个地区、一个板块、一种产品或一定资质公司的投资银行业务。但需要强调的是,大部分人对注册制的解读都有淡化尽职调查工作的倾向,这一点我是不同意的。现在的情况是,投行投入尽职调查的精力是9,投入发行的是1;以后要做到5比5,而不是说发行是9,尽职调查是1,不能矫枉过正。发行人财务真实性还是基石,这一点无论是什么制,都是不可动摇的。证监会必须做好退市和严惩财务造假两件事。有人认为核准制是严进宽出,注册制是宽进严出,但我认为不管什么制,都应该做到严出,只是核准制下严出做得不好,相对注册制来说后果没那么严重(其实也已经足够严重了)。退市和严惩财务造假两件事,目前都已经有法可依,但实际上从未认真执行,因为中国人情社会,学校里开除一个学生,家长都要去说情,何况要让一家公司退市。因此现在证监会不是要制订新的规定,而是要研究怎样把已有规定不折不扣执行,这是最终能否实施注册制的关键。从这一点说,我对中国实施注册制的前景比较悲观,也许三五年以后,我们还在讨论这个问题。
回答请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