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实验室对学生影响有多大?
你说的很对,如果目标是以后去读PHD,有机会还是去一个更好的学术氛围的组里面工作。导师有效的指导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我们通常说好导师很多时候也包括了导师搭建的平台。好的实验室,组里面所有学生都在顶会上发文章,来访问交流的学者的也都是真正的“圈内人”。这样的氛围对于研究非常重要,因为做研究不是闭门造车,需要相互交流合作。发一篇顶会文章并不是难度很大的事情,但做有影响力的顶级工作只能说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正如其他回答所说的,顶会工作多数也不属于顶级的研究。因此开始的目标不用设的那么高,能够达到顶会门槛就好了。此外方向也要选好,不客气的说超分辨率不是一个很好的方向,不是因为其不重要,而是可以做的空间小,圈子也小。论文idea当然要靠自己琢磨,去MSR之类的地方做短期实习的话,由于时间上的限制,可能会上手实现mentor的idea,但也是在不断的试错和讨论中逐步完善的。眼界还是要靠训练来慢慢培养的,有价值的工作很难用一句话或者简单的指标衡量。我觉得起步阶段可以着重follow具体某几个人的工作,precision是有保证的,recall当然保证不了。
导师非常重要。有些人只适合搞研究,培养学生就真的不行。在国内读研两年也是划水过,跟着大牛同学写paper,做仿真,搞翻译,写写英文版。国内的老板看我这样子,十分支持我出国锻炼一下,机会很多不要僵化把自己限制死了。出国了接着读本专业的研,打算转成博士试试。跟了一个新来的AP(国内某著名理工学校本硕,美帝博士),打算做microgrid。组里全是新人,这个专业基本都是没什么基础。这位一开始各种承诺(转博都是小意思,很轻松就能搞定),但是要考察期要努力干活。我觉得很正常,埋头干吧。没funding,但是很push,每周汇报写标准格式report/slides,开会每人要讲半小时。这也是常规,能理解。但是从来没有什么建设性的意见和指导,从来都是拉着个脸,我们费了半天劲讲了一堆,不满意,不是觉得讲的太科普,就是觉得讲的偏,不能理解。设计思路和实现基础都给不出指导,一个劲就要仿真。自己捣鼓出个仿真,看了一眼,只说结果不对,也不说明白如何接着调参数。问的一多,回答就是“ushouldknowthis,ushouldthat,don
导师的作用很大。有经验的导师可以轻松的抓住各大会议期刊的脉络。每个会,期刊都是有自己的口味的。不对口再好的文章也发不出去。有经验的导师,看一遍你的文章就知道能不能发,能发到什么级别的会,甚至是发到哪个会。特别是很多教授本身就是某些会的committee甚至是chair。那就更好把握脉络了。牛一点的准确度超过90%都不是不可能。而且,教授在你的文章上随个名字,有时候非常有用。虽然review的时候,reviewer是看不到名字的,但是editor看的到。作弊什么的一般不会,但是给你一些便利还是有可能的。还有一点就是,你的research做的再好也是要从paper上体现的,换句话说,paper写的不好,或者不出彩,不能吸引人,会严重影响成功发表的几率。可是对于学生,全是新人有几个真的知道怎么写才好的?有些负责的教授会帮你改,甚至帮你写个abstract和conclusion什么的。有的时候真的能画龙点睛啊。哦,还有一点不得不提的是,很多年轻的教授,特别是很多牛校的年轻教授,功利心很强。为了提高自己的引用度什么的,会出现不允许学生发小会的情况。比如,会要求学生用整个PhD的时间(5年甚至更多),去搞一个特别牛的research,成功了发个世界顶级的journal然后毕业走人,失败了就完了。这些学生压力特别大。research本来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谁知道会不会成功。这么孤注一掷对教授当然好,但是对学生就很不友好了。至于实验室,谁也不想当『孤胆英雄』吧。实验室的氛围好,师兄师姐们是大牛,对于你来说当然好了。有时候大牛随便一句指点就胜过自己研究好几天,真的。而且有时候合作很重要(有些教授会禁止学生之间合作发论文,我估计是怕划水,哎,何必呢),一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五年的时间自己单干,算你一年一篇也就5篇,要是几个人合作,互相帮一下,十篇甚至十几篇都不是不可能。虽然不一定每一篇都能归入你的dissertation,但是谁不喜欢毕业的时候带着一堆paper啊。特别是以后致力于研究的学生们,这起点能高不少。
遇到了好导师,那么恭喜你;遇到了别的,还是靠自己吧本人老板属于后者,入学后2个月就发现了,于是我果断自己选择了方向,跟学校的另一位学术好的老师学习东西并讨论。我现在博二,今年三月进入某研究院实习,研究院老师是大牛,我做CV方向,现在正准备投稿CVPR。我不奢求老板给我学术指导,只希望他给我适当的自由。我想说的是,如果感觉老板水,那么一定要利用好周围的资源,靠自己,尽量减少他的影响。
首先必需指明发顶级会议远远不等于是顶级的研究。其实现在要发CVPR,ICCV的paper都不会太难,只要approach够fancy,实验有点提高大多都能感动大部分reviewer了。但是这样的工作通常都没有多大的影响力,也不会是顶级的研究,然后顶会里面大部分也是这样的paper。真正有影响力的工作或者楼主所说的顶级研究,通常都不会是很fancy的东西,然后这样的paper却很难感动我们亲爱的reviewer。所以能在顶会里面发表有影响力的工作甚至还要Oral其实还是非常不容易的。现在国内发CVPR,ICCV,ECCV的组真的不要太多。但是在US圈子里面一谈起国内某某工作或者某某人,别人都是听都没听过。用我老板的口头禅,就是noonecares。我觉得楼主在起步阶段,如果是以功利的心态要水一两篇顶会...又未尝不可?风气如此,而且申请还是得看publication的。不过自己心里应该知道这种paper对人类社会的进步是没什么卵用的...当你知道自己还是要做顶级研究的时候,就知道什么是顶级的研究了..
毫无疑问影响很大非常大。凭一己之力在几年内拿到两证,难度非常大。这也是为什么攻博的学生需要有导师的指导,不否认有的导师确实起了几乎为零的作用,对于学生除了每月发点补助,提供实验室一张桌子和电脑之外再无其他帮助,更不否认确实存在着这样的一批学生,再这样的条件下,自学成才,最终拿到了两证。但我不认为这样是一个好的情况。导师会影响你对科研的兴趣,会让你改变对科研的态度。甚至把科研二字换成生活都不过分。这也是读博付出的成本中的一个方面——精神成本。都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这话不假。可如果把这句话改成,进门要靠个人,修行靠个人,什么时候能够出门听师傅说了算,这又是怎么样的体验?好多人都误以为领进门真的就是带进实验室这种普通意义上的进门,我曾经也一度认为进门就是开开实验室的门走进来的意思。过了几年发现好像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吧。这个入门应该是教会你怎么去在科研的路上前行,靠个人指的是后面的路要看你个人的能力和毅力已经运气。只能说影响太大了。可能曾经想着以后走科研路,却下定了决心再也不走这条路。可能曾经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却变成了心中充满戾气悲观厌世。
回答请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