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劝退自己亲自面试招进来的人?或怎样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
在很多中小企业里,辞退员工不仅是人事部的事,也可能是该员工部门经理,甚至是老板要做的工作。不管是哪一级管理者,在辞退员工的时候都要注意四忌:1、切忌推卸责任有的人事经理或者部门经理在辞退员工前和员工沟通的时候,表现得很无奈,语重心长地说:“其实我觉得你做得挺好,但老板说不要你了,我也没办法,我只是在执行领导决定。”像这样的部门经理或者管理者首先自己就应该被辞退。辞退员工是公司的行为,是出于公司经营考虑的,而不是各管理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决定的。像这样缺乏岗位意识和责任意识的管理者本身就是不合格的。2、切忌逼员工辞职有些企业为了补偿金等问题,不太愿意主动辞退员工,而是想方设法让员工主动提出辞职。比如调整其岗位,经常安排一些该员工无法胜任的工作,并且在一些小事上刁难该员工等等,直到对方实在无法忍受提出辞职。类似这样幼稚的做法还真的经常出现在某些企业里,大多是那些没有什么管理经验和管理能力不足的部门经理或者人事主管的行为。一个管理者如此心胸狭隘,说难听点有些“鸡鸣狗盗”的味道,怎么能够做好管理,带好团队?作为管理人员,无论职务大小,心胸一定要开阔,做任何决定都要公平、公正、公开,这是塑造良好企业文化的必要条件。3、切忌“杀鸡儆猴”有些企业里的某个团队整体精神涣散,工作效率低下,管理者用了很多办法没有改观。于是决定杀一儆百,辞退其中某个员工来刺激其他员工。然后还在会议桌上义正言辞地表示:如果再不努力工作,下一个就是你。这样的做法同样是幼稚的。一个企业出现的任何问题都可以在制度上找到原因。4、切忌绕过直接领导很多公司在辞退员工的时候都由人事部门直接通知或找该员工面谈,其实这种做法会给员工造成误解,并且让其感觉很不舒服。而如果让该员工的接领导来面谈通知,情况就会好很多。作为直接领导的主管或部门经理更容易给员工一种安全感,而不是那种像是被“出卖”了似的感觉。
很多管理者对如何辞退员工感到头疼,尤其是自己亲自招聘来的员工或者是资格比较老的员工,大都碍于情面或者不想“得罪人”而不知道怎么开口。实际上这种情况恰恰反映了企业中存在的两个问题。首先,作为一个部门经理或者高管不仅要懂得如何选用人才,更要懂得如何辞退不合适的员工。因为后者更能体会管理智慧和管理能力。如果一个管理者总是为如何辞退员工苦恼,那么自己应该反省在用人和管理方面是否能力不足了。其次,之所以管理者不知道该怎么辞退员工,是因为企业考核制度的不健全。他们更多的是辞退自己“不满意”的员工,而非“不称职”的员工,尽管这些将要被辞退的人在他们看来是不称职的,但往往说出的理由很难让员工信服或者感到公平。如果企业拥有完善的考核制度,定期测评,并对每位员工建立考核档案,就不会在辞退员工之前头疼了。因为是考核结果说你不称职,而不是我说的,而考核制度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辞退员工需要一个沟通谈话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不可以省略的,并且谈话中一定要果断。很多管理者喜欢在谈话的时候做很多铺垫,生怕一不小心伤着了被辞员工。实际上没有必要,完全可以直入主题,当然要以事实为依据。但你必须明确一点:辞退他只是因为他这份工作做得不好,而不是他人不好。哪怕是他确实有某方面的缺点,也别直接批评。不过你完全可以根据其实际情况,给予真诚的建议,告诉他适合做什么,如果到了什么样的岗位能够做得很好。最后,你应该征询他对公司和工作岗位的意见或建议,很真诚地记录下来,并且对他表示感谢。另外,当被辞退的员工不带怨言地离开公司以后,要注意“善后事宜”的处理。人事部门要经常关注该员工的动向,并给予关怀和关心,比如生日或其它节日的时候送去问候,这对企业的口碑和内部员工的稳定都有很大帮助。并且当该员工在新工作岗位做出成绩的时候,给予由衷的赞扬。
试用期。任何一个新人,进入一家企业,最初所考虑的是“如何生存”,也就是如何转正。如果没有完成转正考核,是可以理解的。员工与岗位的匹配,只靠简历、几次面试,很难做到100%的吻合,如果在试用期间发现不匹配,或者与面试时有很大差异,可在转正时或者之前进行沟通。如果在沟通、调整、培养等多种方式后,仍然觉得不合适,可以跟员工说出实情。需要注意的几点:1.沟通,做任何操作,都需要有有效沟通,沟通越到位,不管最终是什么结果,都可以降低双方的不愉快的情绪。2.时间点,不要迟于转正日期。3.坦诚相待,相互尊重。达不到要求,和不匹配不合适,即便最终结果相同,但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首先回答第一个问题,即如何劝退自己亲自面试招来的人。其实没什么难办的,公事公办即可。我在某家公司任职时,将以前曾经合作非常愉快并非常信任的一位前同事招到了公司。刚进公司时他表现很好,但自打谈上恋爱后,就彻底变了,要不找不到他,要不就在公司里占着电话线和女朋友褒电话粥,业绩也一泻千里。找他谈过,也没有什么改进。后来,我直接告诉他,你可以离开公司了。这种事情没什么好办法可以避免,如果有什么办法的话,那就是尽量找认识多年的工作出色的原来同事,但这样的机会很少。既然无法避免,那就出现了立即解决。
回答请先登录